意识流是19世纪末西方小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这一名词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开始使用的,原始人类的意识是流动的,千变万化的,而不是固定的,有条不紊的。后来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进而提出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在文学上则指小说家不加评论的描绘人物,通过联想、回忆等内在的思想活动,随时对外界事物所起的反应,也可以称作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人物想表达什么,不说出来,只在心里想,然而还是有条不紊。
因此伟大的小说家一定也是心理大师,而且界域相当广泛,将形形色色的人物立体的描摹出来。以《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人物塑造为例。就是将心里的各种变化如纹理般清晰刻画出来。在和弗隆斯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如倾吐内心恐惧般,一股脑儿的将真相说给丈夫,内心虽不再遮掩,也不再欺骗,但随之而来的是,等丈夫回应时的煎熬。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自己心里设想了万千种可能,但丈夫的答复还是在意料之外。
之后尽管婚姻形同虚设,两人关系仅仅是面子维系,但生活的枷锁,错综的人心,让安娜活在期间,有种厌恶感,负罪感,尤其面对儿子时。直到小女儿出生,她似乎觉得自己生命垂危时,求得丈夫的宽恕,才有几分释怀。以及之后安娜的嫉妒,因寻得内心的安稳做出的种种选择。读时都会觉得震撼无比,文字描写细腻到,仿佛人物就在眼前,仿佛跟随一个个角色经历了一场场人生…
除却了解人性,总觉得作家是走出去又回来的人群,有精湛艺术,更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将自己经历过的磨砺,如珍珠般一滴滴吐露出来,让后人觉知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