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睡前打开了路遥的《人生》。
《人生》的背景,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发生在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农村和城市之间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不断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渐渐缩小。
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回村里当了民办教师。此时的民办教师还很吃香,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刘醒龙笔下的《天行者》中那些被遗忘的民办教师的故事却是那样辛酸。高加林的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当上民办教师,终于能脱离土地,摆脱农民身份,他的内心是满足的。
却不想,教大队书记的儿子顶上了他的岗位,又重新成为了农民。他上过高中,学过文化,内心有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傲气,有几分才华,让他去做农民,他既没有精神准备,更觉得是对他的羞辱。这个时候,刘巧珍的出现,对于他来说是巨大的慰藉。刘巧珍是那样的良顺温柔,善解人意。
可是,当巧珍满心里都是他,都是爱情的时候,加林考虑更多的是他自己,是事业。
后面,见高加林叔叔转业成为了马屁精马占胜的上级时,这个原本伙同大队书记高明楼下了加林的民办教师的人,又偷偷运作起来,把加林安排到县里做通讯记者。加林到县里后事业很顺利,却因陷入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的感情纠纷之中被张克南妈妈举报他走后门,丢了县里的工作,又重新成为一个农民。这之前,他曾经的喜欢的巧珍嫁作他人妇,却还是一心一意为着想,为他奔走。
在回村的路上,在德顺老汉的教诲下,加林终于重新认真地看待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正如德顺老汉说的那样:
“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
当然了,高加林的表现真的是妥妥的渣男,幸好巧珍没和他在一起。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而善良的巧珍值得被温柔以待,而这一切,加林曾经拥有时不懂得珍惜,那么只能在失去之后悔憾了。
《人生》读来,有一种畅快感。情节起承转合,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水到渠成,教人翻阅的手停不下来,故事的发展也在意料之中。比如,因着刘巧珍的事,她父亲刘立本本想让高明楼帮他教训高加林,路遥却用了很长篇幅去写高明楼的心理历程,到他见到刘立本时,表现出站在高加林一边的态度,乍一看出乎意料,其实却在情理之中,高明楼对高加林是有一些愧疚的,怕加林记恨,想着借巧珍的事,把旧篇章翻一翻。所以说,路遥很善于写人物的心理,通过心理描写使得故事情节发展通顺起来,又符合逻辑,再加上环境背景的渲染,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便显得立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