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的生活之下,看不到、触摸不到生活的不易。这时候别人的不易,是给自己最大的一击,仿佛一不小心入了沼泽,一脚深一脚浅,却怎么也出不来。
奶奶家后边儿,有一溜平房,大概有四五间。这种“极简式”的平房,以我一贯安逸的生活来讲,简直难以和宜居沾边。冬冷夏热,一张床、一张桌、一个极小的厕所,别无其他了。
东边角上住了一个年青人,每天我来奶奶家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门口,和手机里边的人视频,视频里传出了女人的声音,我想是他妻子吧,有时候还有奶声奶气的“爸爸”声。日日如此。
暑假的我天天想着出去玩,往上海跑了一趟回来,不过两天。一进奶奶家后门,就看见一个陌生的女人坐着,抱着个孩子在喂奶。东边角上热闹极了,你来我往的听不懂的方言,小孩的咿咿呀呀叫喊声。紧接着,走进奶奶家客厅,看见一个裸着上身的五六岁的小姑娘,坐在躺椅上,玩弄着台历。我一脸惊诧,但随即想到这应该是那个年青人的家人。奶奶笑着和我说,那个年青人的妻子、老母亲、还有三个孩子,从老家过来,暑假末再走。
我不知道那间只有不到十平米的房子怎么住得下三个大人三个孩子;酷热的夏季,没有空调,三个孩子天天躺在地上睡觉;父亲是唯一的劳动力,要撑起整个家。但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很开心,发自内心的开心。
都说上海人排外特别严重,我笑笑不说话。完全不觉得奇怪,因为在我们这种五六线沿海小城排外现象也是非常非常常见的,更别说上海了。为什么排外?因为最初进入小城的外地人,是相对底层的,文化素质等各方面都不高的一部分人,从事的行业也相对底层。当地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无法与之很好的沟通,加之总有些不识相的人做一些龌龊之事。偏见就此形成,并且根深蒂固。外地人素质的提高跟不上本地人的更新换代,偏见就有了惯性,一直往前。这当然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地域判人太过极端。
好像扯远了,但对于爷爷奶奶这辈人来说,没有对外地人的偏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这家人的不易,已经深入爷爷奶奶的心里,他们在不经意间,总想为这个家庭拨开一些路上的荆棘。
奶奶抱着他们家还走不动路的小宝宝,回忆着二十年前,一手抱我,一手抱我表妹的日常。爷爷拿出冰淇淋给他家的大女儿吃,想起了小时候每个暑假,带着我批一大袋冰淇淋的日子。奶奶家的客厅,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一本台历可以有无数种玩法,长板凳上,翻上翻下,乐在其中。
时间仿佛在倒退,日子仿佛一步一步回到了爸妈小时候,匮乏的物资,自己创造乐趣的孩子们,天真容易满足,笑是最美好的笑,哭是开怀的哭。
如此看来,我闪闪发光的童年也很一般了。一样的笑和哭,但我却在某些时候比这些孩子柔弱一点呢。
大女儿依旧热得裸着上半身,发疯似的到处乱跑,嘻嘻哈哈;小儿子安静地吃着母乳;二女儿被奶奶提前带回了老家。
夏天真热,热得让人静不下来,只想吹着空调吃着冷饮。但于他们而言,他们顶顶喜欢酷热难熬的夏天,因为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样一来,哪里还需要什么空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