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作者:张志(秋叶),豆瓣评分:8.1
这本书深入解答了大学生关于专业和职业、读书和学习、社团和实践、求职和创业、考研和就业、友情和爱情、生活和习惯、个人和社会、天性和信仰、成长和反复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从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去指导读者行动起来。57条人生成长建议、57个实操训练、10位同龄人的分享、以及40本经典好书推荐进行拓展,让迷茫的你,从大学中的一件件小事去提升自我。
相对于下文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更加客观、更接地气、并且通过实操训练让你知道如何行动。秋叶大叔最希望大学生能够学到思考、行动、总结三个方面的能力,他通过公众号的为同学解答、写文章,出书为同学更系统学习,并在网易云课堂开设了office、职场等多门课程。
有行动力的同学,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秋叶大叔零距离学习。
摘录:前言——我的书不是一本心灵鸡汤
给大学生写书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爱读书、那些爱读书的大学生是不是更喜欢看一些“轻松"或者"实用"的书。努力把书写得接地气吧,怕又变成讨好人的俏皮话,见不到实效;把书写得稍微专深一点,又怕同学们觉得学起来太累而放弃。可浅显地思考不一定会让你改变,除非你先进行有效的思考,然后才去有效的行动,并不断反思行动的成效。
写这本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让一个人受到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学会有效地思考;一本书只让一个人陷入思考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开始采取切实的行动。
要学会一样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大的障碍是耐心。但是对于年轻的朋友,他们最大的困难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
其实,你和高手之间的距离只差了一个行动。
拓展阅读:
《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张志,豆瓣评分:8.1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答疑篇》张志,豆瓣评分:8.8
2《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覃彪喜,豆瓣评分:7.5
副标题是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而这18条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等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看待大学涯以及学习成长上,有很好的心态和思维的开拓。因为书中的观点跟目前的一些主流观点完全相反,比如“不逃课不是好学生”“60分万岁”,为很多学生打上无数抢的鸡血。
但是观点过于绝对,思考的角度过于单一,作者带着很强个人观点以及局限于自身案例,在论证这些忠告,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尽量批判性并包容地去阅读。为何说包容?毕竟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去努力,如同师兄师姐的建议一样,不一定正确但在那时候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成长。如同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样......
如果是大一大二同学还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足够的经历去辨识的话,先吸收日后再回看反思也是可以的。因为我当时大一也是很难去佐证作者的观点,如今回看也才看出很多逻辑问题。但切勿把本书奉为金科玉律,其实对下面其他书也一样。
摘录: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最根本的一点便是系统、深入、独立、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才能够非常自如地穿梭于各个专业领域之间。一个人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能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一个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成为出色的新闻记者。中国的高校总是嚷着面向市场,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如果真是如此,那人家美国的很多大学岂不是要关门大吉了?
所以说,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做到这一点的大学生而言,专业的冷门和人们其实已经高无意义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降抱怨专业冷门的精力用来多看些书、多想些问题呢?
拓展阅读: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鲍金勇,豆瓣评分:7.8
《求职,从大一开始》覃彪喜,豆瓣评分:7.7
3.《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豆瓣评分:8.6
这是一本出版70年的经典之作。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在经历高中体制下的应试教育,哪怕语文成绩再好,其实也不一样懂得阅读和看书,因为老师只会告诉我们如何可以得分、得高分,并不会去告知我们阅读对于我们的成长、生活的意义,不会去叫我们正确地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
对很多毕业多年才阅读这本书的人而言,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因为他们如果在大学或者年少便能习得正确阅读的基本观念,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艺术,通过日记月累的实践和总结,人生轨迹或许会有更好的改变。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阅读并消化、实践此书,必定受益终身。
当然,能否阅读完本书后坚持是大前提,百分之80的人读不完此书,百分之90的人没进行实践。这本书很考验理解能力,反过来能看懂必定提升理解能力,改变和成长从来不是不辛苦的事情。
摘录: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而读
能识字明义便能阅读,但阅读的意义远远超越“读”这个动作本身。从满足个人需求的角度,阅读大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娱乐,即通过阅读获得美的体验,最不费功夫,对阅读者的要求也最低,如读通俗小说;第二种是为了获得资讯/知识,即读能读懂的东西,与阅读者的理解能力相当,如读报纸、杂志;第三种是为了增进理解,即读必须读的东西,阅读对象超越了阅读者的现有水平,通过阅读可间接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本书讨论的是为增进理解的阅读,这是有思维的多种运作方式参与的行为,指向个人心智的发展和提升。
现代社会的资讯泛滥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发展,出于各种目的(绝大多数是营利),现今社会最具才智的人们活跃于知识与观点的包装事业,精心设计出那些让大众觉得是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知识是理解的先决条件,但不意味着对某一事物的理解需要所有的知识,或只能形成某种暗示作用下的理解,这实际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为增进理解而读,是找到自己真正观点的途径之一。
拓展阅读:
《快速阅读》克里斯蒂安•葛朗宁,豆瓣评分:8.0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豆瓣评分:7.2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二志成 郑会一,豆瓣评分:7.3
4.《把时间当朋友》作者:李笑来,豆瓣评分:8.6
(推荐阅读本书的第二版)这本书主要讲的不是时间管理技巧,作者认为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相信“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而应该是作者主标题的含义。
而其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比较能诠释书中的内容,本书逻辑从问题到解决,从思维到方法,让同学们认清心智成长的方方面面,并强调行动。从看清现实现状、到学习简单的行动管理自我、到学习的问题和途径、到思考过程中要避免的坑、到人际交流中的原则,再到实际应用并不断积累,每一节都让你对生活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与秋叶大叔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领域不一样。
相信这本书对于同学们来说,能够认清看待很多因果观和行为。
摘录——困境之慌张
经过反复询问,认真观察,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一样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行为,都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时间了”—这才是冷冰冰的事实。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对其恐惧之甚,以至人类不分种群,不约而同地集体创造出一个天堂留给自己和自己喜爱的同类,同时还创造出一个地狱送给自己憎恨的同类。但这毕竟不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能很容易地体会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的悲惨境遇了。
但是,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同样的困境,这另外的一些人究竟是如何保持从容的呢?
拓展阅读:
《暗时间》 刘未鹏,豆瓣评分:8.5
《小强升职记,,时间管理故事书》邹鑫,豆瓣评分:8.8
《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豆瓣评分:7.8
5.《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作者:布朗,豆瓣评分:8.7
在美国这本书被推荐为大学生必修书目,在主要观点是吸取信息的时候,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作者提到的思维风格有两种,一是海绵式思维,一是淘金式思维。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所了解的领域,海绵式思维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认知。不过我目前更加认同我们使用全盘接受的方式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反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等到自己对这个领域有一定建树后再使用淘金式的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会是更好的学习。因为如果一开始就对新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过多的质疑,会有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方面,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以及怎样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拓展阅读: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万维钢(同人于野),豆瓣评分:8.7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理查德.帕克/布鲁克.诺埃尔.摩尔,豆瓣评分:8.4
《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豆瓣评分:8.5
6.《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豆瓣评分:8.3
我们很多人都在学习,可是没有多少人会学习!我们知道如何解题,如何考高分,可是没有多少人能明白真正的学习是什么,而学习又如何成为一种艺术的。
此书作者,他对于象棋和太极的核 心本质的通透理解,以及对自己学习的身体和心理过程的精准的描述、而且还有能抽象到理论的高度,并且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辅以到位的剖析,实为精彩!就好像他说的:"我所擅长的既 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的艺术(书原因叫做《学习的艺术》)。书中的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所有高水平的比拼,拼得都是基本功,熟能生巧。有人说,这个很简单啊。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做到?
摘录
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与弱者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危机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如果一个选手表现得从容不迫,而另一个选手已经开始被心理因素摧垮,那么比赛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被掠者已经不能客观从容地应对时,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失误,掠杀者此时就能步步紧逼出杀招了。更微妙的是,这种心理战术或许对需要独立完成的比如写作、绘画、学术思考或研究来说更为重要。 在没有外部推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成为我们自己的监督者,有多从容成了最好的标尺。如果我们只以“度过此生”来作为生活的标准,那么永远都不能指望杰出。而另一方面,如果发自内心深处且灵活的从容成为了习性,那么生活、艺术和学习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而这种丰富多彩能带给你不断的惊喜和愉悦。那些高人一筹的人都是能将创造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人。对那些生活的强者来说,从容应对每天的学习过程的心理就如同他人梦想着在危机时分能体验最高潮瞬间的那种执著。
拓展阅读:
《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詹姆斯·巴哈,豆瓣评分:7.6
《棋与人生》卡斯帕罗夫,豆瓣评分:8.6
《哪来的天才?》杰夫·科尔文,豆瓣评分:8.0
7.《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作者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豆瓣评分:8.1
一本与《战争与和平》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管誉为“影响人生的25本著作”之一,跟《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畅销几十年,久经不衰,多次修订适应时代。《如何阅读》是读书中一盏最好的指路明灯,那《降落伞》便是职业规划中明灯。了解企业,认清自己,回归最根本的问题,思考自我,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摘录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工作,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工作,每次找工作都无功而返,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厌倦了现在的工作,决定“逃跑”,想知道自己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正在思考最想干什么,或者想转行,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正试图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正想搞清楚职场是怎么回事儿,这本书是 写给你的。
这本书,是求职与跳槽的实用指南。实用意味着完全现实,现实意味着——毫不退缩——即看好消息,也看坏消息。
拓展阅读: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杨萃先,豆瓣评分:8.1
《专业主义》[日] 大前研一,豆瓣评分:7.5
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和目标去阅读,越主动越好,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
与所有成长中的大学生共勉。
文/小徐同学
做自己的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