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14天的时间读完《唐宋词十七讲》,接着读,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书比上一本更厚,544面。其实502面《唐宋词17讲》在我所读的专业书里面,已经是最厚的啦,现在又来一本更厚的。翻开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有一种自然地反抗,不想读,想换一本,幸好最终克服了自己。我不能总呆在舒适区里呀。
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上也非常的艰涩,一堆的名词术语的理解,读了两个多小时读30面,还似懂非懂。
名词术语有: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能力目标内容目标,教材内容,语文知识,教学行为,教学目标,语文课本,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语文教学内容生成,建构,教材的内容,教材内容,教教材,用教材教,套板效应,结论先行……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引,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正在进行中,这里要提的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他是属于能力目标,也就是素养目标(教什么),书本中用了登山做例子。登上山顶是目标,而至于怎么登上去,再怎么登?就是教什么?有多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教材的选文并不是课程和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教学的一种凭借。
一、语文教师教学内容所面临的现状。
1.有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发生困难,甚至混乱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最基本的依据应该是教学大纲,学生的现状。可是目前很多教师发生混乱,有一部分老师,竟然把考试范围,当做教学目标。这里需要反思,我是不是这样子的呢?2.现行教科书脱离教学实际。这点我不作细谈,张祖庆老师写过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很深刻很有指引意义。3.在补充阅读教材的学取上,标准各异。对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你怎么样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呢?4.教师备课,负担过于沉重。
二、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
这里涉及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概念,理想状态下,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b级,语文课本名存实亡,把一般应该交什么的研制任务甩给了老师。这里书本中讲了《项链》的例子,这个例子给我的启发很大,我想到了整本书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比如,提出观点,再提出观点,再再提出观点,人物与主题的关系,还有其他可能的观点吗?再延伸讨论最后,得出主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有:熟读课文梳理情节,讨论,想象等步骤。
三、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语文教材有两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通常我们能够做到原生价值却体现不了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就是如何传播信息,大学生在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语文的语用功能。“如何”二字,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探索。拿到一篇教材,怎样做到“如何”呢?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比如《红楼梦》这本书在教学时,它对于学生来说教学价值是什么?三年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六年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初中高中,教学价值都是不一样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他不是从文章中直接有,他是教学内教的过程中生成并完成的结果,教材只是一个客观的潜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和老师的知识结构,学习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学生当下参与经历有关,以及在这个参与的,亲历语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相关,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学习主体,也是教学内容生成的主体,生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存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建构,需要,语言,智慧,需要不断的内化,需要生成,需要从客观向主观的转化。
四、教材内容及相关问题辨析
这里要注意几个术语纠缠,有些地方 ,我读得似懂非懂。有一点我是明白了,“用教材教”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泛语文,非语文”的误区。书本中讲了叫《孔乙己》带领学生替孔乙己打官司这个例子,想想自己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无节制的挖掘文本中的一个情节,还自鸣得意,殊不知已经陷入了误区,与课程目标,越走越远了。
五、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
你不要陷入“套板效应”,举例苏东坡的《念奴娇》,刚读完唐宋词17讲,火辣辣的知识,所以这里读起来特别有感触。你也不要陷入了“结论先行”,貌似这个很容易陷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生动不起来的原因。幸好有共同体课堂,在这个教学模式里。不用担心“结论先行”。
这里讲到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非常喜欢这个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明白了,不仅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里面需要重视个性化的阅读题,在平常的教学课文中时,也要重视这个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哎,继续反思平常的教学过程。
还有我们教师,要注重设计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高度,感动层次,不要半途而废,涉及对话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也就是学情。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教材。不是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内涵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