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统治早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把持朝政,皇权旁落。高宗出于自身加强皇权的需要,利用“废王立武”等事件使长孙无忌倒台。同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即为打击旧势力、培植新势力。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达到顶峰。进入盛唐时期,诗坛涌现一大批优秀诗人,可谓名家辈出。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就属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从张九龄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其清高超脱的诗风。而同期的边塞诗则显得豪情万丈,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与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
相传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四岁随家人迁回蜀中,十五岁时已赋诗多首,并得到社会的推崇与名家的认可。在此期间又对道家思想产生兴趣,好剑术,喜任侠:“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
十八岁时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结识孟浩然。二十七岁时,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当时李白便已名扬全国,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相交。
三十岁后为谋求做官的机会,李白多次来往于长安和东都洛阳,结识了当朝宰相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直呼李白为“谪仙人。”通过贺知章与玉真公主的引见终于得与玄宗相见,玄宗好诗,对李白的才情十分钦佩,遂招李白进宫。《新唐书》记载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命李白供奉翰林待诏,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左右。然而李白的志向并不在此,他的人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像管仲和晏婴那样的杰出宰相,有朝一日辅佐天子,使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最终,李白仕途梦断,被玄宗赐金放还。其原因有四:一,李白天性豪迈奔放,自负极高,不具备当宰相的潜质。二,天宝年间,玄宗日渐衰老耽于享乐,不似开元年间那样励精图治,沉浸在自己亲手打造的从古至今未有的盛世当中。三,宠幸奸臣李林甫。四,唐朝做官要通过科举制考核,而李白一生都未曾参加过考试。(据陕西师范大学的于赓哲教授考证,李白未参加科举制的原因是他经营矿场,而唐朝三代之内亲属中有人经商者,是不能入仕做官的。)
从长安辞官后,李白与杜甫在东都洛阳相识,一见如故。随后便与高适三人踏上了访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旅途。杜甫一生中给李白写了十五首诗。他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李白携妻子入庐山隐居。玄宗慌忙之中命太子李亨镇守长安,其他诸王可在领地招兵镇压叛乱,同年,太子李亨在灵州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时年四十六岁,是为肃宗。至德二载,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随后病死于遇赦返回途中。
李白的一生游历过壮阔的的山川河海,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名作。其作品想像奇特丰富,风格雄奇浪漫,意境独特,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