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月,常州青果巷,他来到这个世界。
1923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上海圣约翰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培养了众多外交家。他对经济特别感兴趣,因此想学理科。但很多人阻止他这么做,因为圣约翰书院是以文科著名,而且非常难考,被认为“难于考状元”。他既然考上了,当然要学文科。就这样,他错过了经济学。
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到国外去读书,因为这样意味着无比灿烂的前程。还有的同学,成了光鲜的外交官。可他,却由于没钱,只能在国内当了一名教师。但是,他对经济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虽然后来有了当外交官的机会,他放弃了,一边教书一边到银行工作。
直到多年后他结婚,娶了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二允和,与沈从文先生成为连襟。岳父给了他妻子允和两千块钱作为嫁妆。他搁下多年的出国梦由此提上日程,但美国还是去不了,因为两千块不够,只能去日本。
他想去日本师从当时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可是,到日本后,河上肇却被捕了,他失去了专业对象,在那里几乎就是学日语。并且不久后妻子怀孕,他们先后回国。
回国后本想搞经济,但战争局面让他的这个美好想法落空。
终于等到了抗战胜利,他迎来了去美国的机会。不是去读书,是去工作,从事他热爱的经济领域的工作。他在那一切优裕顺利,工作发展很好,甚至连爱因斯坦也曾两次接受他的访问。可是,1949年,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了国内,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出力。
1955年10月,他在经济研究方面已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可就在这时,他的人生再次迎来错位,出现最大的转折点。
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他却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相关领导对他说:“你不要回上海了,就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就这样,鼎鼎有名的经济学教授接受任命,从此改为研究语言。
有人说,隔行如隔山,从经济学到语言学,这中间隔了多少座山?这样的错位,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真是有些荒诞不经。可他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错位,并且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在语言文字领域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卓越成就。
是的,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周老是我们的汉字拼音之父,语言文字界的泰斗级人物,《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主要制订者,并和刘尊棋、钱伟长院士一起编译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有人说,周老的人生是错位出的精彩,像金庸小说中的百花错拳,看似招招错,却错得有章法,错出了另一种境界。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哪里能事事对口呢?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变数,让我们的人生阴差阳错,偏离计划与理想,有时甚至进入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仿佛有这样一个怪人,趁你不备朝你出招,令你措手不及,难辨方向。可是,每个方向都有属于那个方向的精彩,也许只是需要打破一下思维定势,灵活应变,不懈努力,说不定就会“错”出另一方优美风景。将错就错,别有洞天。不对口的人生,用心烹饪,也会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