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月,全国人民可能都会产生一种感觉:冷。
瑟瑟发抖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冷得各有特色。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往往伴随着大风,吹得脸生疼。
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深入骨髓。
只不过北方人并非孤立无援。
他们拥有过冬的至尊法宝——暖气。
每年的秋冬季,北方人互相之间的问好不再是“吃了么?吃什么了?”
人们会用“你家来了么?”“还没呢!”这些神秘的暗号接头。
大家问的不是大姨妈,而是暖气。
没有暖气的南方人,冬天可能是这样的。
拥有暖气的北方人,冬天则是这样的。
北方人穿上秋裤和棉袄,只是对冬天表达基本的尊重。
他们虽然在室外向寒冷低头,一旦回到室内,光膀子也不足为奇。
毕竟,暖气片里的水声,是希望的声音。
暖气,什么是暖气
暖气两个字,对于南方人,很可能是陌生的。
上个月,一位南方游客,被哈尔滨某地的暖气给惊艳到。
他在采访中说,这里的卫生间室温已经达到17、8度,比自己家里还暖和。
没感受过暖气的南方人,可能以为真的是热气散发,让房间变暖。
实际上不是,暖气严格来说,其实是热水。
统一的供暖站,将水烧热,再通过管道,输送到住户家中。
流经暖气片,就可以释放出大量热量。
在北方上学的南方同学,经常会成群结队地去——摸暖气片。
一边摸着一边还要感慨:太神奇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东西。
暖气的功能,不止是单一的取暖。
除了基本的保暖功效,暖气片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用法。
烤袜子、烤衣服,已经是基本操作,不足为奇。
也可以用来烤鞋垫。
它甚至可以充当简易微波炉使用。
冬天外卖送到手太凉,没事,烤一烤。
想喝热牛奶?没事,烤一烤。
想吃锅巴?吃剩的大米饭,烤吧。
水果牛奶零食都可以放在暖气上“加热”
“万物皆可烤”,就算你想吃烤地瓜,在某些北方有暖炉的家庭中,也可以实现。
暖气千般好,只有一点——太干燥了。
为了散热,可能要开窗通风。
为了消暑,还得多吃几根冰棍。
拥有暖气,真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来自北方的神秘力量
北方人在冬天的暖气中四季如春,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迁。
暖气的历史
人类一开始取暖,靠的是火焰。
发明了工具以后,就把火围在灶坑和炉子里面,防止烫伤。
在一本叫《今古图书集成》的书中,记录了夏商周时期的烘暖火炉。
连康熙都和这本书有了些许关系
到了汉代,连古墓都配备了地暖。
汉代的地暖用火炉烧出来热烟,通过烟道内烟气的流通温暖整个空间。
与此同时,在西方的欧洲,古罗马人因为酷爱洗澡,也发明出来了地暖。
“水汽”和今天的暖气终于沾上了点边。
1843年,德国工程师 Johannes Haag 发明了德国第一台蒸汽式暖气。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发明并没有多么的受欢迎。
那个时候的能源实在便宜,大家都选择烧木柴,烧煤炭,搞个大机器在家里的还是少数。
集体供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能源危机爆发,能源的价格也飞速攀升。
那些地处寒冷的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芬兰的城市,集中供暖发展非常迅猛。
为什么要集中供暖?
因为烧暖气的工程量巨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需要很多机械设备,一个家庭无法承担得起。
反而蒸汽供暖特别适合由以城市为单位。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卯足了劲向前苏联学习供热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
也是在那个时候,国家将以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了一条集体供暖分界线。
准确地说,供暖线的区分标准是:累年的日平均气温稳定≤5℃,天数稳定≥90天。
这是当时中国根据气候计算方法(室外温度低于5℃是冬天)制定的规范。
北边的有暖气,南边的没暖气。
单位、民居、工厂取暖都烧蜂窝煤,室内室外烟囱缭绕、烟雾蒙蒙。
积累了三十年,80年代开始,中国供热事业突飞猛进。到2001年全国已经有300个城市建设了集中供暖。
北方人终于在冬天过上了暖和的日子。
集中供暖的时间
北京的供暖时间标准又矜持,从11月中到3月底。
其他城市的供暖时间依照当地气候,在这个时间上做出相应调整。
供暖开始最早的地区,当属中国北部的各个省市。
大兴安岭被称为中国的“最冷小镇”,它是今年中国集中供暖时间最长的地区。
时间从9月中旬到来年4月,足足持续半年。
而9月份,北京的孩子还穿着单衣。
自取暖
有集体供暖,就有单独的自采暖。
一般北方家庭如果觉得集中供暖不太给力,往往多添置个自取暖的设施,让生活更加舒适。
南方人没有集中供暖,想要保暖不再靠抖,只能自己添置自取暖设备。
集体供暖没得挑选,自取暖的方式可就五花八门了。
南方适合集体供暖吗?
实际上,南北供暖的区隔是中国一道独有的风景。
毕竟世界上像这样幅员辽阔,横跨南北的国家本就不多见。
南方不采取集中供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温度不够低”,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为什么要在供暖上画一条楚河汉界,而不是直接统一实行呢?
资源有限,就这么简单。
即便到了今天,中国集中供暖所采用的主要能源仍旧是煤炭。
2018年,中国的原煤产量约为36.8亿吨。
而在划定供暖线时,中国产煤量大约只有6000万吨,远不够在全国范围集中供暖。
在北方实行集中供暖,也是为了发展工业。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用水,而“一五计划”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50个设在东北,其余大部分也都位于结冰区。
倘若没有供暖,气温低于熔点,水结成了冰,工厂将不可避免地停止生产。
在综合考虑下,这条让历届南方人民叫苦不迭的供暖线诞生了。
如今,不少人认为,这条供暖线的划分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面对名为“湿冷”的神秘魔法攻击,就连不少来自北方的堂堂八尺男儿也不得不服软:“我本是一条来自北方的狼,但在南方冻成了狗。”
可南方真的适合集中供暖吗?
事实可能要令不少人失望:就算在南方实行集中供暖,也不会产生和北方一样的效果。
一方面,南方哪怕在冬天,也不时下雨,空气湿度很大。
这导致热传导速率上升,间接地导致了导热系数的上升(干燥、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0233 W/m·K,水的导热系数则是0.5815W/m·K,两者相差超过了二十倍)。
南方的城市在冬日湿度往往不会低于50%,因此暖气片散热的速度十分快。
如果要达到北方室内同等的温度,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能耗。
换句话说,即便加热了,也捂不住。
另一方面,南方建筑物的结构也和北方不同。
总体来说,北方的屋体墙厚,相较于南方,保暖性更强。
相比之下,基于防热通风的考虑,大多数南方房屋的墙体没有中间的空气作为隔热层,相对要薄得多。
又是那句话,即便加热了,还是捂不住。
就算这些都忽略,如此大范围地加装暖气,依旧是一项财力浩大的工程。
凛冬已至,南方人民要想舒舒服服地过个好年,办法还是离不开那两条:
要么身跨黑科技(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地暖、电暖、热水袋、暖宝宝、热奶茶);
要么练就一身浩然正气。
给文章点个赞吧,来评论区谈谈你们家那里是怎么过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