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有山川河流,便胜过我旅行中的所有。
——题记
又到了”007”例行交作业的日子,却想跟大家分享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
之所以突发这个写作念头,是因为昨晚临时起意整理了家里的照片,也包括回翻了”巴黎圣母院”意外着火、修缮的新闻。
那是前年春节,我带女儿”圆圈儿”到欧洲旅行。跟以往的国内游不同的是跨境出行手续相对复杂和繁琐,也因而更加期待:期待不一样的风景以及遇到不一样的风土和人情。
我所在的旅行团一共48人,有独自一人出行,母女或者父子两人,也有一家三口或四口,更有一个家族十人,于是大家组合出一个新的大团队,团长自然是我们的导游汪峰。
此汪峰非彼汪峰,跟章子怡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超级带货王以及一个淡定的危机应对者。
15天的时间,游览了六个国家,虽然很匆忙,却也最大程度的赶场了各个旅游景点,线路、过程也是各种曲折和”麻辣”,丝毫不亚于人在囧途时的心情。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游览"卢浮宫”后,我和圆圈儿忘了时间,错过了队伍的集结,进而迷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十字路口,而我们的旅行车停靠在人生地不熟的好几个街区之外。手机导航关键时候掉了”链子”。
虽然出国之前,找了各种攻略,下了各种app以及翻译软件,可是真的遇到事情,解决起来并非想象的那么顺遂。
哪怕是”圆圈儿”能说英语,而我也蹩脚、醋溜的学了一些日常口语。
问了很多行人,结果都连连摆手、蹙眉、耸肩或者不懂英语,顿时觉得挫败和沮丧。又因为连日来时间紧,游览任务重,吃的也不习惯,瞬间懊恼,也开始想家,甚至怀念国内的路标清晰,畅通无阻。
当然更歉疚的是领队着急以及自行脑补后闪现出团队集体等候时的各种微表情。
情绪之下开始批评”圆圈儿”,而”圆圈儿”也甘不示弱,于是我们母女二人陷入相互指责、互怼模式,且各自越来越生气。
转念一想: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何况我还是个大人、成年人、母亲。于是我深呼吸,柔软下来,跟”圆圈儿”说:既然事情来了,那就各自接纳此刻的情绪,最多持续到下一个红绿灯路口为止。
然后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共同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以免导游着急以及全车人等候。哪怕等晚上到了宾馆,咱俩再好好沟通,及时处理各自遗留的未被及时看见或懂得的情绪。
”圆圈儿”听了我的建议,不再倔强的坚持,于是我们重新下载并更新地图,用手机字典去试着翻译,了解和重新规划线路。没有在群里求助领队或者麻烦队友。
其实心里还是盼望异国他乡能幸运遇到中国人,这样起码问路问的亲切、清楚和底气,然而并没有传说中的遍地中国人的熟悉面孔。
于是圆圈儿和我继续边走边问,总算是遇到了能听懂英语的法国人,我更看到圆圈儿同学神采飞扬,像个不折不扣的大人。
遇到理解上的分歧,我们讨论,交换意见,一起商量解决,而她的灵感和想象总是超乎我的想象。作为成年人,我的"固着”与"思维定势”确实限制并影响到我的理性和判断。
穿过了好几条错综复杂的商业街,终于找到”组织”,喜出望外又有点儿百感交集。而汪峰领队也很耐心,他并没有催我们。
队友们也都善意体恤,理解和关心,这让圆圈儿和我都看在眼里,歉意,感动和感激却汩汩的流淌在心里,好想拥抱大家,让眼泪彻底的流出来。
晚上到了宾馆休息,洗漱的时候,圆圈儿转过头,倚在门框上,主动跟我道歉,她说今天自己贪恋"卢浮宫"的雕塑,确实耽误了时间。
不过看到我惊慌时,她自己莫名心疼,不舍,继而烦躁。还好妈妈率先镇定下来,于是我们得以过渡,并赶上队伍。
感念她的柔软和善意,至少我还没有勇气先行一步,跟她承认”卢浮宫"迷路时自己的那种凌乱、摇摆和惊慌失措。
所以在这一点来说,她比我勇敢、淡定、大气,且善解人意,也比我想象中的更爱我或者体恤一些。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尤其现实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叫做情绪的"小怪兽",以致于遇到问题的时候,难免撕扯和纠纷。
那就在有形的理性问题里,看见、接纳并理解那时那刻的情绪,然后划个类似于"deadline"的边界,以便尽快把握住各自能把握的点滴,更好的解决问题。
人常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对此我不完全认同。相反,我更倾向于旅行是为了探索未来,赋予洞悉、发现和活出自己的意义,一如我感兴趣的心理学,被打开后的丰富多彩,最受益的当属自己。
也像是世界上的润滑油,从来都是用来防止磨损的,而天空是连着的。如果我们各自发光的话,其实都能看到彼此努力的身影,所以平凡中的陪伴、看见、理解、回应往往最温暖、最贴心、最营养、最力量。
生活也许会有不起然的麻烦或困惑,但你我也可以选择超越,因为总有幸福开出花来。那就一起把握今天,还有享受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