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去电影院看了那部口碑爆棚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说实话,在看之前就一直听朋友说有多好看多燃,网络上也是铺天盖地的好评,除了对这部电影本身的好评之外还有对印度国宝级电影演员阿米尔汗为艺术增肥又减肥的敬业态度大加赞赏。
然而,再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心里除了对影片本身的艺术性给予肯定之外,对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要女儿走上摔跤之路的做法不甚认同。
在印度当下视女性如廉价物品的错误观念之下,片中父亲的确是为女儿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可以让他们掌握自己人生的路;但是除却这种观念的话,我并不认为片中父亲在妻子和女儿的反对之下一路规划好了她们的一生是正确的行为,女儿所掌握的,不过是其父亲的选择而已,她一生存在和奋斗的意义,或许就是为了实现她父亲的梦想。
而我始终觉得,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绝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孩子只是父母的延续,绝不是复制,他会有他想要过的人生,父母能给与的,是参考的选择,而不是武断专权的决定。
01
我有个朋友,文理严重偏科,所以高考的时候并没有如大家所愿的至少考上二本,但是她还是很想去读大学。
填志愿的时候,她综合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之下,她选了一个并不算太好的专科学校里的自己喜欢也擅长的专业,然后就去了父母工作的地方打暑假工挣学费,因为她的父母并不同意她去读大学,他们希望她去自己工作的厂里做文员,她母亲总是艳羡的说着在她们厂里做文员多轻松多福利好,要是自己也会打字就好了,也能进办公室做文员;而去读那种稀里糊涂的大学,只能满大街的要饭。
她父母的想法可能也有其正确性,只是那不是她想走的路,是她父母觉得一直想过却又过不了的人生。她父母没想过,一个十几岁的高中毕业的小姑娘,什么技能都没有,能做什么,就算进了厂里做了文员又能学到些什么,能做多久,和吃青春饭有什么区别,等到年纪大了就更该被社会所淘汰了。
朋友不死心,还是想去读大学,她一边天天摆出道理来舒服父母,一边努力打暑假工和申请助学贷款。她想让父母看到她的努力和决心,然后同意她去读大学。
然而在助学贷款还没有申请下来的时候,她的父母便压着她去看培训学校学电脑,她哭着跪在地上求父母让她去读大学,说每年只要父母给五千块就可以,她助学贷款能申请到一部分,然后再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勤工俭学,她一定会好好学习,学出个样子来。
朋友以为父母会同意,然而她低估了她父母反对她读大学的决心,她父亲拿着家中厨房的菜刀面目狰狞的来到她面前说:“你要是敢去读大学,我就杀了你。这么不孝的女儿,我就当没生过。”她母亲泪流满面声嘶力竭的边拉着她父亲拿刀的手边哭着求她:“你就不要读了,听你爸的,大学读了没有用,你就来我们厂做文员,我们都是为你好,不会害你,你要听话。”
闹了半天,她父亲边用头撞墙说生出这么个不孝的女儿边拿刀晃来晃去的说要同归于尽,一贯软弱视夫为天的母亲憔悴枯槁,她在心里问自己:“是我错了吗?我只是想去读书,想去学习,不是去为非作歹杀人放火,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惨烈的方式来阻止我。”
还是母亲心软,怕父亲真的会杀了女儿,所以当晚偷偷的等拿刀守在门口的父亲去厕所之后叫女儿赶快连夜逃往老家,父亲工作缠身不会千里迢迢追过去。
02
朋友逃回老家之后还想着读大学的事情,她本想和亲戚借钱,再加上助学贷款勉强把学费交了,生活费到时候再想办法,但不幸的是,当年她没有十八岁,银行的助学贷款要监护人签字才能申请得到,朋友绝望了,十八岁未满的姑娘哭着在7月的烈日下走了三天终于认命的接受了现实。
后来她在亲戚的帮助下去了一所免学费还补助生活费的技校学平面设计,毕业后一个人拿着省吃俭用的一千生活费去了杭州打拼。
三年后,她父母所在的工厂倒闭,当初他们所羡慕的那些文员全部被迫离职,有的自己做生意去了,有的回家带孩子去了,那几个三十多岁只会打字还不快的文员们,几乎都没能再找到一份相对较轻松又稳定的工作。
再后来朋友报了自学考试,她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梦,想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走去。她母亲又来反对,说:“你折腾那些干什么,都这个年纪了,你会电脑,去找个文员的工作啊,又轻松又好。”朋友无奈的说:“那能做一辈子的文员么,或者做了十几年公司倒闭了怎么办?”“那就进厂啊,进不了厂就做清洁工啊。”她母亲天真的说。
朋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她不知如何与母亲讨论这个问题,母亲的选择她无法评价对错,那是母亲想过的人生;可是,她不想过这样的随波逐流动荡不安的人生,她希望能多学点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她而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不是如风吹过,半点痕迹都无。
她不想和父母一样在偌大的工厂日复一日的做着不需要动脑的一样的事情,蹉跎人生。
03
很多时候,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似乎就是父母的附属物,父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得去做,叫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一不遵守,就是忤逆不孝。
他们用为孩子好的理由来理所当然的掌控孩子的人生,复制着他们想走却没能走的人生道路,孩子的意义,仿佛就是给他们多一次人生重来的机会。
父母以自己认为的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就像是烈日炎炎的夏日里从南极给在赤道的你寄来一件厚棉袄;寒风凛凛的冬日给你寄来透心凉的雪糕,你若不笑着跳着悦纳的话就是你不知好歹,枉为人子女。
《摔跤吧,爸爸》中全国冠军马哈威亚因为自己没能有机会去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赢金牌而拼命的想生儿子来完成他的梦想,当一个个的全是女儿之后发掘女儿的潜力来破天荒的培训女摔跤手。
我不可否认他的两个女儿的确有摔跤天赋,但是剪掉头发、超强训练、摔跤人生,这些并不是他的女儿想过的生活,这也并不是她们想要和愿意的。
马哈威亚的这种爱,何尝不是一种夹杂着自私和父权的爱呢,怀揣着冠军梦,偏执的把它传递给下一代,虽然他最后也的确改变了女儿们的格局,给了她们全新的命运,但如果这不是在有特定重男轻女历史大背景设定下的印度呢?如果是在一个没有歧视观念的国家或者地域,一位父亲因为自己的梦想没法实现,就训练孩子帮其实现,这是不是一种自私的复制呢?
愿你我都能够幸运,遇到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更愿我们最终会变成这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