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机制是在运行状态中,对于任意一个类,都能够知道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对于任意一个对象,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这种动态获取的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的方法的功能称为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反射的实质:
反射就是把Java类中的各种存在给解析成相应的Java类。要正确使用Java反射机制就得使用Class(C大写) 这个类。它是Java反射机制的起源。当一个类被加载以后,Java虚拟机就会自动产生一个Class对象。通过这个Class对象我们就能获得加载到虚拟机当中这个Class对象对应的方法、成员以及构造方法的声明和定义等信息。
用反射机制实现(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
Class cls=Class.forName("com.fanshe.Person"); //forName(包名.类名)
Person p=(Person)cls.newInstance();
1.通过JVM查找并加载指定的类(上面的代码指定加载了com.fanshe包中的Person类)
2.调用newInstance()方法让加载完的类在内存中创建对应的实例,并把实例赋值给p
第二种:
Person p = new Person();
Class<?> cls=p.getClass();
Person p2=(Person)cls.newInstance();
1.在内存中新建一个Person的实例,对象p对这个内存地址进行引用
2.对象p调用getClass()返回对象p所对应的Class对象
3.调用newInstance()方法让Class对象在内存中创建对应的实例,并且让p2引用实例的内存地址
第三种:
Class<?> cls=Person.Class();
Person p=(Person)cls.newInstance();
1.获取指定类型的Class对象,这里是Person
2.调用newInstance()方法在让Class对象在内存中创建对应的实例,并且让p引用实例的内存地址
优点:在写代码的时候可以更加灵活,降低耦合,提高代码的自适应能力。 缺点:是对性能有影响
13.1类加载机制
拟机的类加载机制:JVM(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的字节码.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正、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生命周期包括如下七个阶段,
加载,其中验证、准备、解析三个部分统称为链接,初始化,使用,卸载.
加载阶段((查找并加载类的二进制数据):)
1)通过“类全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2)将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换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3)在java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些数据的访问入口
2、验证(确保被加载类的正确性):
验证class文件格式规范。
验证是链接阶段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目的是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安全。
3、准备(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将其初始化为默认值)
4、解析(把类中的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即虚拟机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5、初始化(为类的静态变量赋予正确的初始值):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初始化过程会被触发执行:
(1)遇到new、getstatic、putstatic或invokestatic这四个字节码指令时,如果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先触发其初始化。
(2)使用java.lang.reflect包的方法对类进行反射调用的时候。
(3)当初始化一个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4)jvm启动时,用户指定一个执行的主类(包含main方法的那个类),虚拟机会先初始化这个类。
JVM设计者把类加载阶段中的“通过‘类全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实现这个动作的代码模块称为“类加载器”。
boolean(布尔型) 1 字节 8位
byte(字节) 1 字节 8位
shot(短整型) 2字节 16位
char(字符型) 2 字节 16位
int(整型) 4字节 32位
float(浮点型) 4字节 32位
long(长整型) 8字节 64位
double(双精度) 8字节 6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