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 所有权依恋症 ”。无论是有形的房子,车子,还是无形的观点、看法,在“拥有”之后,人们对它们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往往不愿意舍弃。
实际上,人的心量是有限的,你占有的越多,负重便会越大。
因此,学会做减法,便是通向智慧人生的有效路径。
看看你的生活,有没有这样几种情况:
⊙家里杂物越来越多,但是又觉得每个都没法扔掉;
⊙柜子里堆满了衣服,却总是很难找到一件能穿的;
⊙每次遇到超市打折,都会竭力把冰箱塞的满满的;
⊙每当双十一刚结束,都恨不得剁了自己的这双手;
......
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最后导致,家里的东西爆棚,无用的,多余的,破旧的,甚至是腐败的物品,无不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
家应该是最好的放松地,可是都被物品占着呢!
一方面,它们会占据我们的物理空间和心量空间,让我们负累重重,另一方面,它们长期堆积会阻滞这个家庭的运势,不流通就会郁结。同时,物品对人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家中物品陈设凌乱无序,某种程度也意味着你的人生杂乱无章。
正如我们对大脑中消极的、负面的思想和情绪要定期清扫一样,对家中繁杂的物品也要及时进行打扫和清理。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提出了极好的思路和办法。
她认为,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 ,我们对物品的态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通过整理物品便能整理人生。
让我们看看家里都堆放了哪些物品吧。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扔掉的东西。”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它时不时提醒你它的存在,占据着房间的物理空间和你的心灵空间,让你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忧,使你的人生不能洒脱自如。
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的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明明不太喜欢,可是还在用,也就是说,把和自己不相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通过物品投射的是自我形象,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好比穿着一件过时的、破旧的衣服,它会固化人的自卑心,仿佛在说凑合着穿吧,我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充满怀念的东西。“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比如曾经恋情的纪念物,这些东西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时时把你拉回到过去,让你沉湎于回忆当中,因而感受不到当下的幸福。同时,这些物品也可能寄宿着消极能量,每每看到它们,你或懊悔不断,或自怜自叹,将自身积极能量抵消殆尽。
古典认为,你和物品的关系,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投射,通过调整物品可以改变自己心智模式。
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
舍=舍弃掉多余的废物――多扔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去执
“断舍离”不是普通的打扫和收拾,我们要提高一个维度来认识--它是一种日常修炼,即通过整理物品来察觉和修炼自己的心智。“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放在当下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要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并以当下为时间轴,即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需是“现在要用的”,就是选择和当下自己相称的东西。不管东西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的人才更有自信。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东西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察觉,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满了无用的东西,在这些物品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已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这一过程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过反复的扔掉破烂的行动,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能恢复清爽;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潜意识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在物品取舍过程,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接下来,你会慢慢肯定、相信你自己。
释放我们身上的负重
房间要留出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你拥有的一切终究都会还回去,一直拥有根本就是错觉。
所以,尽情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的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