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了一下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我们整理我们知识的常用方法,而且我们不知不觉就在使用这些方法。
归纳法是从某一些案例或者事物中,总结规律,然后运用规律到实际中。
而我们的干货就是我们从自己的工作中或者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会发现我们总结的干货很好的指导我们在后面相同情景之下去更好的工作。
那为什么这些干货对我们来说并不一定是很好的东西呢?
1、干货省略了很多细节
总结的干货总是从许多的实际经验过程总结出来的规律,然后再运用这个规律到更多的地方,你会发现自己总结的规律用起来得心应手也非常好用,但是当你把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别人说后,会发现很多人还是不会,甚至反过来说你都是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总结的时候,总是会忽略一下我们自己认为常识的东西,之所以认为这些是常识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很多经验都在用,已经形成一个习惯而注意不到,所以总结的时候总是会忽略这样的细节。但是别人在学习干货的时候并没有这些细节的习惯,所以运用干货的是总会出现很多问题。
举个栗子:
我们说追女孩子需要胆大、心细、脸皮厚,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干货。有的人大谈自己当年如何运用这七字真诀成功抱得美人归的。
那么对于一个没有太多这方面经历的你,当你在某个活动中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但是那个姑娘一看就是对你无感的,且和你保持距离。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这七字真诀你能给出什么样的方法来吗?恐怕还是需要很多额外的方法和信息。
更好的办法可能完全不是这7个字就能解决的,在活动的时候如何搭讪心意的姑娘,你的着装要如何,举止如何,不同活动使用什么策略等等,洋洋洒洒可能写出一本书,即使这样你可能还是用不出来,因为胆大、心细、脸皮厚的行动往往还要克服内心的抗拒,这样看来,所谓的干活其实还需要丰满很多内容才能执行。
2、干货距离实际运用太远
总结的干货的适用性越远,他的实用性就越小。当我们发现一个理论非常厉害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距离我们每个普通人越远。而当一个干货适用性越低,那么他的实用性则会越高。这也是我归纳出来的(归纳法的问题要注意)。
你会发现最实用的干货就是解决你具体场景下的具体事情。比如如何早起,如何记笔记,你会发现即使这样的简单的干货会设计很多的细节,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顺序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适用性很广的干货往往是几点,然后扩展解释一下,等你自己用的时候你会发现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完全不知道怎么用起来。
比如成功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话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用吗?
又比如,把事情做到极致,美好的事情自会到来。听起来很有道理,执行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什么是极致?如何做到极致?你看,这句话真的只能当做聊天的装逼的话。
3、每个人对于所谓的干货适用不同
因为干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于不同的经历的人来说,对于规律的理解肯定出现很多差异,有些人看到干货感觉醍醐灌顶,马上感觉身上什么被打通了,而有些人完全不知所云,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本职场类的好书书,你工作一年看是一个感觉、三年工作是一个感觉、5年工作又是一种感觉。原因就在于,随着你的工作经验的丰富,那些需要好几年才能总结的干货,因为你也具备了那些行动的细节而会有一种找到宝典的感觉。
对于大牛的干货不能迷信,有一句话说:懂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着就是没有理解所谓的道理和自己经历是否贴近,如果没有想要用这些道理是否需要去经历那些经历。因为干货省略了太多的细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都是剥离过后的“精华”,而对于这些“精华”,没有相应经历的人是很难用起来的。所以我们可能需要的是对应阶段使用对应干货。
别人的干货可能是我们的毒药,只有自己总结的干货,才是自己的干货。
好吧,我得承认,今天说的这些也是我总结吃亏过后的干货,那这些经历你是否也有呢?欢迎回复给我,你曾经的喝到的毒药。
也许这个也是你需要的干货~
下一次我们谈谈:第一性原理和演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