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腊月廿四,在我老家福州会在今天洒扫祭灶。
所谓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述职,用“灶糖灶饼”(又称“年糖年饼”)为灶公送行,吃甜了他的嘴以后让他为自己家多说好话(其实就是行贿嘛),在这被北方称作过小年的日子,福州人则把它当作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我能记事的童年时代(七十年代初),家里的灶台是用砖砌的,用的是蜂窝煤(好些人家还烧柴灶呢)。在腊月廿四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扫除过后,如果去年有在灶台边贴灶王爷爷、灶王奶奶画像的人家,就会更换一张新的画像,那时似乎每年都是我陪奶奶到年货市场去买的(印象中,灶王两公婆画像的印刷质量好差),有些讲究的人家就会花钱请民间出名的画师来画。现在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气灶,估计没有人还会贴那种东东啦。
关于祭灶,福州老话是:
“官三民四曲蹄五,
祭菜祭荤有先后。
裁得蔗鞭焚纸马,
送君骑去上青天。”
也就是说,身份不同,在腊月祭灶的时间也不同,缙绅(有官职的人)之家为腊月二十三,编氓(平民)为腊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为腊月二十五。用牲畜当祭品的叫“祭荤灶”,用蔬果当祭品的叫“祭菜灶”。“祭荤灶”的多数是殷实人家,平常百姓“祭菜灶”的居多,常用的有灶糖灶饼(年糖年饼)、甘蔗、尾梨(福州话,也就是荸荠,也叫马蹄)、豆腐、菠菜、腐竹等。祭灶日供完了灶公灶婆,就可以享用这些食品了。
小时候我超爱腊月廿四这一天,全因为这一天在祭灶结束之后可以瓜分灶糖灶饼,那个年代,什么东东都凭票供应,每户只可以买两包(每包一斤重)灶糖灶饼,内有二十六种各色糖饼:麻酥糖(俗称红纸包)、洋酥、寸枣、万字糕、麻芝、花芝、花生酥、芝麻酥、咸炒米、甜炒米、奇玛酥、金钱饼、杏仁酥、礼饼、月饼、火把(麻花)、糖花生、糖豆仔(雪果)、三层糕、绿豆饼、花生夹、芝麻片、猪油糕、真酥糕、粳米润、桔灯糖。每样都要成双,而寸枣、金钱饼、糖花生、糖豆仔量还要更多。一斤重的一包,还要包括这二十六种糖呵饼的,所以灶糖灶饼必须要做成袖珍形才行。
听奶奶说,过去的灶糖灶饼总是用一大张粗黄纸,里再放一大张竹绵纸包裹,灶糖灶饼垒迭成梯形状,包裹起来后,面上铺一张写着“某某店”及恭贺字语的红纸,再用纸绳绑扎成梯形状四方块的包裹卖给顾客,而我懂事的童年,灶糖灶饼全是塑料袋包装的了(如附图)。
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灶糖灶饼可真是好东西呀,每年就这么一次可以享用这些好东西,你说我得多兴奋呐,小弟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和大哥就可以平均分配这些好东西,妈妈会给我和大哥每人一个饼干罐子,祭灶之后拆了灶糖灶饼的袋子,把给奶奶能吃的软乎些的糖饼留出来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俩平均分配了,分得的那份装入饼干罐,我和哥哥各自摆在自己的床头,慢慢吃,往往出了正月还没吃完呢。到弟弟出生后,三个人分两袋,有些糖饼没法平分的时候,就要靠剪刀石头布来决定了。
腊月廿四,忆起祭灶,许多童年的滋味涌上心头,还有那绵长的乡愁……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