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培训最后一天(7月27日),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教授的讲座《教师如何学做儿童研究》王老师从教师学做身边的儿童研究、教师学做有方法的儿童研究、教师在多方支持下学做儿童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三方面的关键词分别是“身边的、有方法的、多方支持的”,前两个关键词说的是主观的,而后一个关键词指向客观,王老师结合了大量鲜活的实例,让我们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其实儿童研究的根本是学会看见,看见身边的问题、看见研究的方法、看见有助于儿童研究客观存在。
一、学会看见身边的问题
王老师是非常谦和而又睿智的人,课堂中总能抓住许多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从中寻找研究点。比如,坐姿与学习效果是否有必然联系呢?关于1--100的书写,又快又好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但我们并没有觉得是个问题。或者有时候我也认为这是个问题,但问题只是问题,解决了就好了,并没有思考问题背后的研究点。
整个讲座中,听到最多的是“课堂上会有很多好玩的现象。”每每举到一个例子,说起孩子王老师总是满面春风,传递的是一位研究者对儿童研究的热爱,因为她能够看见身边的儿童。其实,和王老师比起来,我会有更多的时间看见孩子,看着他哭、看着他笑、看着他犯错、看着他成长,但很多时候看见只是看见而已。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的是心灵的看见,看见孩子的学习、看见孩子的心声、看见孩子的需要,我想这就是许多专家倡导的儿童立场吧。
曾经看过钟启泉编著的《读懂课堂》,第二辑就写到了“倾听儿童的声音”。文章中提到了“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中,儿童并没有被当作儿童来看待。儿童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被忽视的。”所以倾听儿童的声音,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听,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听从、治理、判断。这里的倾听,应该是听取对方的话语,理解对方的心情。美国教育家、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所谓倾听儿童的声音,意味着“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倾听的问题,不如说是教师心态的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理解儿童的心情,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诚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
观察、倾听、反思,学会看见身边的问题,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以此自勉。
二、学会看见研究的方法
任何研究都是需要方法的,小到与学生的对话。王老师在讲座开始描述了她走进课堂,走到某个学生身边听课的请求:我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我可以坐在你的边上吗?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哦。谢谢你让我坐在你身边。听到这样的交流,每个孩子都是会欢迎的,而且可以肯定,对于那个学生来说,那节课绝对是高效的。也许这个孩子并不知道,老师这样做是充分尊重他,但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尊重带来的愉悦感。
我们要发现研究的方法。结合老师的讲座和老师的书《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描述的方法:什么是描述?王老师让我们向同伴描述自己的鞋子,让同伴想象鞋子的样子这个活动为体验,感受描述活动。描述就是把“现象”自己“说”出来、显现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二描述的方法就是反复地、再三地把所观察的儿童自己“说”出来的、显现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的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详细、连续不断地记录自己所观察的儿童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带着怎样的神情做的,以及与其他人或物的互动。总之,要非常客观的记录。这样的描述可以让教师学会直面儿童世界,发现每位儿童的独特性,更加可以避免随意下判断。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确实非常需要这样客观的描述。对于许多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只停留在大致的某个印,很多时候也会以偏概全。比如A同学经常不做作业,我们对他的评价就会是不爱学习。在这样的标签之下,很少会去关注A同学其他方面的行为,从而忽略其他优点。作为老师,这样的现状是不得不承认的。特别是在学生数多到50人上下的班级授课制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足够科学的方法了解,确实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讲座中,王老师提到了叙事性描述和轶事记录。叙事性描述是本特森提出的一种观察儿童的方法。就是具体、客观地把儿童自己说出来、显现出来的一切记录下来。而轶事记录是一种非正式的儿童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典型或反常事件的真实而又完整的描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方法。我的理解是觉得和平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叙事有些相似。书中还提到了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对作品的历时性描述、日记描述。这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阅读,暂且先不描述。
2.直观、数字化的记录法。王老师重点介绍了座位记录法。这也是整个讲座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如何观察课堂,之前也有些想法:把课堂分成几个维度,从多种角度却观察,教师、学生、内容,但每次都会记录得手忙脚乱,记录得也不够全面。如果在观察学生上,用上座位表记录法,或许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座位表记录法重要的是编码,要编写一套记录维度多,而且操作方面的编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学会看见有助于儿童研究客观存在。
王老师指出,在进行儿童研究的时候要有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要获取学校内部的支持,比如建立研究小组,构建研究共同体,提供制度或经济上的帮助;二是要获取学校外部的一些支持;三是教师自身的准备。
毋庸置疑,教师自身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比如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准备,工具的准备,对儿童的好奇心等。听着王老师的讲座,忽然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了期待,试着去发现身边的儿童。我想如果我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最先该做的就是先读完王老师的《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其次对待孩子要有尊敬之心,研究过程中要有恒心和细心。想起培训之前所看的《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其实书里面也有许多如何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大多也是建立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之上。王老师还在很多细节上提出了一些忠告:比如进行资料呈现时要注意隐私,研究中多用化名等等,足以说明王老师是一位“儿童立场”的坚守者。
看见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才是真正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