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孤独的认识,还是源自于本次的的读书会,对于《爱的艺术》这本书,一开始是觉得生涩难懂,后来书中关于父爱母爱的话题让我倍感兴趣,原来一直和老公争执争吵的内容居然这么简单,他指责我的“过度的爱”,我指责他的“冷漠的付出”。可这一切,居然合情合理,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在众多的孩子中间,父亲肯定会爱那个更像自己,更符合自己观点的孩子,而对于一个男孩子而言,过多沉浸于母爱中,会变得软弱,没有责任感,没有决断力,只有父爱和母爱相互融合,才能让一个孩子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三观。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家庭中,男孩有男孩子的气质,女孩有女孩子的韵味了,在传统家庭中,父亲权威的确定,让整个家庭有一种稳定和归属感。
而关于“孤独”的话题是本书开始的前几章,细细想来,每个人或许都是孤独的吧?从我们有了喜怒哀乐以来,从我们明白了爱恨离别以来,孤独就如影相随。或许在人群中,你是最健谈的那一个,但谁能知道没人的时候你的孤寂?或许你内向怯弱,但谁能明白你的张扬反叛?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曾经为了买一本《红与黑》而节衣缩食,一周只啃馒头,也曾经为读一本《穆斯林的葬礼》而废寝忘食,读了不下四五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后来,一边哭一边读,整个人完全融入书中,我为新月悲惨的身世和命运哭泣,在病入膏肓的时候,她收获了爱情,爱情能慰藉她受伤的心灵,能让她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可她内心的孤单,那份被抛弃的悲伤,已经深入骨髓,无人能够拯救,带着这份孤单和伤悲,新月走入了人生的尽头,那份孤单就是“母爱”,她渴望,渴求,最后也没能等到母亲出现在自己面前……
读过《牛虻》,更深的震撼,每次读到牛虻犯病,牛虻在狱中,牛虻拿着父亲遗落的手绢哭泣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不可遏制,牛虻,和韩新月决然不同的两个形象,但内心的伤痛却一般无二,他的孤单,同样深入骨髓,他的伤痛,同样不可弥补,他的悲哀,同样是两个字“父爱”……
细细思量,虽然原生家庭不是那么幸福,但也没有表面上的缺失,为何自己如此入戏,如此孤单?还记得有一次做家排,我是一个儿子的角色,一上场,就有一股不可抗拒的伤悲拥入我的心头,我怕那个所谓的父亲,我想靠近那个母亲,但母亲好像那么冷漠,一点也看不出她是不是爱我,我的恸哭让做家排的老师都感到了恐慌,她又排列了好多角色,但那份孤独,那份伤悲一直让我伤心抽噎,我好像告诉现场的老师,我哭,只是为了让妈妈多看我一眼,我哭,只是为了让妈妈抱抱我。。。再后来,乔老师告诉我,我的这份伤悲,不仅仅是家排的角色,更是我自身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我深深地问自己?没有安全感,没有人理解,没有人真正走进我的内心,被抛弃的感觉,是的,是的,爱是可以拯救一切,却不能拯救一颗荒凉的心,这颗心需要自己长大,强大,直到什么都不怕。
回忆是一场灾难,所以永远不要忽视对孩子的爱,那份爱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陪伴和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让孩子不必彷徨于父亲和母亲之间,让孩子成为孩子,不必负担长辈们之间的恩怨,让家庭真正成为家庭,而不是战场和怨源。
一点小感悟,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