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题目兼题记
周六下午晚上连续看了两场电影,《芳华》和《奇门遁甲》。不得不说《奇门遁甲》真的不合口味,在此不想赘述。《芳华》我算是看进去了。
《芳华》甫一开映,片头出现了久违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金光闪闪的“八一”军徽,心头不禁一热,对人民军队的信任和崇拜充盈心间,一下子感觉到一场视觉盛宴即将拉开序幕。
影片一开始,那动人的旋律便征服了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花》的主题曲《绒花》婉转深情地在影院每个角落飘扬着,观众仿佛置身音乐的湖里,整个放映大厅像一条小船,都随着音乐的旋律在摇晃,在荡漾,让人陶醉,让人迷醉,人们的思绪很快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也让我的脑海里重现了在青草高中观看《小花》的情景。那是夏初,县城放映队送电影到学校,全校师生搬着椅子到操场早早占了位子,还有附近的村民也来了。夜幕降临,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慢慢展开了,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激荡的岁月里,沉浸在美好的革命情感里,如醉如痴。从此,我记住了这电影和这首插曲。今天重温此曲,倍感亲切,似乎自己的思绪也一下子跨越到那激情燃烧的烽火年月,飞回到自己曾经的青春芳华。
全剧共有三首歌贯穿始终,第二首是《离歌》,第三首是《驼铃》。
这三首歌,既与剧情相吻,又对情节的发展起推进作用,增加了剧情浪漫抒情唯美的氛围。
本剧的成功,得益于导演和演员对细节的刻画。全剧很多情节都值得玩味,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如下情节,估计观众都是同样的感受吧。 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这个片段让人湿目。医生说:“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它比喻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长年冰冷刺骨无爱,已经习惯,突然一下成英雄,变楷模,世人称赞,反而崩溃了。当刘峰伸出手握住何小萍的手时,何小萍表现出些许陌生,些许扭捏,些许抗拒,但还算顺从,尽管尚在病中,她还是认识刘峰的,曾经的那份信任尚在,人性的温暖尚在。两人来到会客厅坐下,刘峰背对何小萍流出了眼泪,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战友间的关切真情溢于言表,这是全片最打动我的片段之一。人间有真情吗?刘峰做到了,何小萍相信了。从结构上来说,这也是为他俩将来的见面,将来的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做铺垫。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当属何小萍在院中的独舞,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高潮。其实之前就有许多她的舞蹈戏份,但是都没有完整地呈现,直到在礼堂园中的这一段,我们终于看到了何小萍曼妙的身姿,这是属于她的舞台,可惜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失去了那种最初的质朴与单纯,取而代之的是已经错乱的记忆和沧桑,从小缺少父爱、被人欺负的她在文工团依然不曾改变,当然她的悲剧绝对不能简单地怪在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身上。虽然岁月改变了她的思想,但不变的是对于舞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当听到音乐响起的时候,仍旧会不由自主地随之翩翩起舞,这一段的剪辑,场内的激情热烈,场外的情抒情释放,采用了很多切换镜头,美不胜收,让人唏嘘不已,令人难以忘怀。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段战争场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段很出色的战争戏,长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跟随刘峰的第一视角,去感受炮火中的血色、残酷与震撼,硝烟对刘峰这一角色的影响。在平淡的流水账式叙事中加入这样的戏份确实会给影片的节奏掀起不小的波澜,成功完成了刘峰这个形象的较完美的塑造。尽管取得了成功,但我觉得远远不够,镜头大多是小视角,缺乏大片的壮阔画面,没有极力渲染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不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衍生出强烈的思想感情上震撼,也多少影响到剧中人物精神品格的塑造。
另外,影片中满屏的曼妙身姿,优美的摇曳舞姿,充满了浪漫愉悦的氛围,还有浴室里氤氲的水汽,适可的肌肤的裸露,给观众带来的没有丝毫不良感受,而是展现了最纯真的青春的激情,也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生发出我们也曾年轻过的感慨。
本剧采用旁白的形式,交代故事脉络和人物情感,也算是故事的叙述者吧,她是萧穗子。其实故事还有第二个叙述者,这便是何小萍,她是用眼睛来叙述的。那双纯洁的、无助的、迷惘的、思索的、坚定的眼睛像手术室里的无影灯,像X光,透视着人性的善与恶,解剖着社会的种种不公。我想到了《城南旧事》里英子的那双大眼睛,那么的单纯和清澈,是那部剧的线索,是故事情节的推进剂。
再好的电影也有疏漏和遗憾,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何况还可以见智见仁呢。还是感谢冯导,在这寒冷的冬日,给我们送来温暖,让我们在岁月中渐沉的心重新激动了一回。
(据妻考证,绒花,即合欢花,我家窗前植有数株,其叶翠绿,其花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