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四川省的临书展是17号到23号,因为杂事繁多,所以直到今天才终得去看了一下,已经是最后一天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停歇,但是路上却又感觉到一种秋光之末的感觉,因为时至今天已经是霜降日了。
现场感受了一下,二王当然是很多的,褚遂良有几件,小篆很有几件,隶书以礼器碑居多。行草书以王铎为清朝最多的,除此之外居然还看到了明大奸臣张瑞图的有一个,当然张的字还是很好的,除此之外就是略带柔美之感的赵之谦。何绍基曾经当过咱们四川的学政,也就是教育厅长,他的作品留蜀很多,这次模仿的也很有几件,但未必得其真正的神气。然后是吴昌硕,他临的石鼓文多棒。这是明清比较多的,然后是一些常见的经典,比如欧体行书,见到三件临作,九成宫就一件,书协对欧体有偏见,信矣。柳体一如既往,一件都没有看到,因为相对而言太难也比较冷门。东坡先生居然只看到了一幅他的天下第3行书,然后黄庭坚的比较多,米芾的估计占了行书中的一半。然后呢宋四大家中蔡襄可一张也没有,那可是我的最爱呢。展览体的仪式感特重。反正花里胡哨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印章倒是还颇有一些,但由于自己不大懂,拍下来慢慢欣赏。
整体上来说技术性超出那作品的真正价值很多,总体上来说行草书优于魏碑,魏碑又优于中大楷书,中大楷书又优于小楷。全场上百件作品基本上是悬挂着的大幅作品,只有一个册页,连一个手卷也没有看到。基本上没有原大的,我老是觉得仿的时候必须要依你大才是真正的好处。这当然不是亦步亦趋。当然把它放大也恰恰是展览体的流行,也是时代的一种悲哀,感觉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一个挨一个的米芾,看多了让人望而生厌。
重点说一下赵松雪的字了,是大热门儿了,但是中大楷以《妙严寺记》为主,看到了几件不是不好,但是觉得如《胆巴碑》
等极少,实际上是有相当的难度的。那小楷精彩绝伦,倒是看到了几件临的也很好的。可见“松雪姿媚,自有风骨,学我者多,似我者死”。以此作为对赵孟頫书法的一种感觉,所以四大楷书欧颜柳赵,我前三种都要求学生可依此入门,但赵的不能,为什么呢?不是他不好,而是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径直学他的字很容易变得油滑。赵参照了李邕,魏碑的感觉,所以他的字耐看,但是我们如果基础不牢的话,直接学他的容易在光在点画上下功夫,在气势上就弱了很多很多,所以要引以为戒。何况他的楷书是楷中之行,所以容易让你写不好。
我生平见过许多展览,但是以真迹为主,专门的临摹是第1次见。自己有了几份信心,也可以资以参考,所以我这篇小文章不值一提,但是后边照片确实好东西挺多,诸君不可放过。
好的,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