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当下智能手机最前沿的技术,非人工智能莫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就开始陆续出现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宣传文案中,以此来显示自身“逼格”和黑科技属性,再加上一起华为与微信的互掐事件,更是把人工智能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从幕后推向台前,人工智能俨然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不过,不要以为人工智能还很遥远,事实上,其在智能手机上早有运用,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当今人工智能在智能手机领域应用的成果。
智能语音助手
这类技术最早由苹果引入,2011年苹果发布的iPhone 4s上内置了智能语音服务Siri,这项功能成为当年的最大卖点,iPhone 4s也多次成为历年各大权威网站评选中最经典的iPhone机型,Siri功不可没,如今Siri已经全面应用于iPhone、iPad、Apple Watch、HomePod等苹果全系产品上,甚至不排除Siri在未来将替代UI成为苹果生态的主要交互媒介。
苹果推出Siri之后,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苹果进行布局,其中以谷歌和三星最具代表性。
三星最先推出的语音助手名为S Voice服务,和苹果Siri类似,可进行信息检索、基本的人机互动和强大的设备控制以及指令功能,不过在收购了Viv Labs等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后,三星在今年发布的Galaxy S8上,使用了全新的Bixby取代了这项服务,据三星方面介绍,Bixby将更加智能,不仅仅是解决语音对话解决交互问题这么简单,还可通过情景感知和深度学习来了解甚至预测用户的行为,进而给到主动的建议,是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UI设计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谷歌在智能语音方面的成果最早是由搜索进化而来的Google Now,其相比Siri的一个先天优势在于与Google搜索功能的结合,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将被记录下来,Google Now在智能化读取关键词后,进而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语音服务,其次Google Now响应更快且更加人性化,它是主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回答问题。之后,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的升级版Google Assistant,功能进一步增强,将助理做的更为彻底。
其他类似的技术还有微软的Cortana以及亚马逊的Alexa,不同的是它们不是主要运用于智能手机上,不过功能也同样强大。
笔者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作《她》,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西奥多和他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萨曼莎之间的故事,由于“她(萨曼莎)”的高度人性化,且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使得西奥多在使用过程中对她产生情愫,最终他们坠入爱河共同谱写了一段温暖治愈的柏拉图式人机精神恋爱。笔者认为随着智能语音助手的升级迭代,这类情节还真的就很有可能出现,人和虚拟机器的恋情,想想就有点小激动……
智能系统服务
许多安卓手机厂商为了避免系统的千篇一律,往往会深度定制专属于自身品牌的系统服务,走差异化路线来提升竞争力,在系统中增加人工智能服务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其中以华为的Magic Live和魅族的One Mind最为人所知。
一场撕逼大战让华为的Magic Live一战成名,Magic Live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智能判断用户的需求,精准识别用户行为。例如平时和朋友相约吃个饭看个电影,在聊天过程中提及“看电影”这样的文字时,Magic Live会自动给出当前热门的电影推荐,并进一步推荐附近的影院甚至是选座买票,一站式直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类似的场景还包括地理位置、所在地天气等等。
此外,在去年底华为发布Mate 9时就在EMUI5.0中引入了人工智能特性,宣称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可以基于用户行为习惯自我学习进而优化、智能感知用户场景和预测用户行为再智能分配资源,确保系统“永久流畅”,解决了安卓系统越用越卡的老大难问题。
在解决系统卡顿问题上,魅族的One Mind也“很有心得”,One Mind是一套由 Flyme 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服务,具体来说,它会根据对用户的使用场景进行分析,如判断用户是不是在休息,当根据用户习惯和行为做出用户在休息的判断时,它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自我修复,冻结不重要后台应用,进行内存垃圾清理以及资源更新,整理异常数据,让你在重新拿起手机的时候能够“流畅依然”。
不仅如此,它还会对你手机装的每个APP的行为进行智能审查,一旦发现有行为异常行为,比如启动全家桶占用大量系统资源,或者后台强制唤醒等,One Mind的“进程收割者”就会立即行动,强制“收割”异常应用进程,确保系统“顺畅运行”。
华为和魅族均声称它们的人工智能系统能确保手机“久用如初”,笔者对此只想说一句“呵呵”,以前只听说过系统越用越卡的,从来没有越用越流畅的,这些话我们且听听就好,毕竟它们还是要靠卖手机来挣钱的,你手机不卡了,谁还换机啊?
人脸识别
随着智能手机全面屏的趋势愈演愈烈,传统的指纹识别模块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这时人脸识别解锁就成为了替代方案。
三星应该是最先将人脸识别解锁技术引入到智能手机当中的手机厂商,其在Galaxy Note 7中首次引入虹膜识别,用于在开机时对虹膜和眼睑位置进行识别,形成独立的虹膜图像,然后对虹膜图像进行标准化分析,再进行数据编码之后就会储存在手机的数据库中,用于后续的核对以及授权工作。在今年发布的Galaxy S8中,三星在虹膜识别的基础上新加入了面部识别,这样一来,识别更精准且更迅速,体验感进一步提升。
除了身份验证之外,人脸识别还广泛应用于拍照摄影功能中,不少手机都能在用户自拍时自动美化,这样往往美颜效果不佳,但是在加入人像识别技术之后,能识别你的半身、轮廓、自拍时的脸部光线等多维度,再深度分析你的肤色、头发等信息,对用户整体外形(脸部和身体信息)的识别更加细粒度和精准,进而为每个用户定制美化方案。
据说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 8上将采用3D面部识别技术取代指纹解锁功能,笔者认为这样做很不厚道,今后广大爱美女性只有在化了妆之后才能解锁手机了,因为卸了妆谁认识啊(开个玩笑)……
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这么成熟,为了追求产品差异化,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成果还远远不够,且大多都停留在概念和噱头阶段,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未来可穿戴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智能预警等诸多革命性的技术将运用到智能手机上,实现人机合一,真正将手机变成为一款私人服务机器人,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