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生十二法则》是美国心理学教授 Jordan Peterson 写的,这本书我读了整整两遍,第一遍是7月份读完的,第二遍是8月份读完的,之所以读两遍,是因为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已经被改变很多了,我需要继续读一遍,再加强一下。
这本书的书评很难写,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写好多好多。
我的感触:
让我触动的是它里面引用的道德经的很多内容,在我看来,一方面,他写的内容跟我们中国的文明是相契合的,另一方面,对于道德经的引用也进一步说明了这本书所拥有的的智慧。
让我触动的是它一开始就告诉我,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世界就会美好起来的。这个跟我一直以来信奉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让我触动的是他写出的十二法则,用他的话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在黑暗中,需要依靠用光明书写的文字的指引”,我想这本书就是那个照明笔吧,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我想这本书是适合放在床前,遇到困惑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的。当然我现在已经习惯看电子书了。
虽然这本书有意义的内容实在很多,我还是想捋一捋(打算写个长篇的书评了)。
为什么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呢?
在了解十二法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法则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就好像是一个总分结构中的总。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么就是如何获得幸福。毕竟我们活着更多是希望获得幸福。但其实幸福的获得需要有价值的目标指引。也就是说我们的积极情绪大多和目标有关,只有在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才是快乐的。而前进本身就隐含了价值。
获得价值的同时,才会产生更深层的意义,但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事中,只是这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这让我想到了《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的那句话,人生苦难重重。
所以人生,其实很少有一直安稳的时候,当一切看似安稳时,未来可能突然降临,而当一切都被毁灭时,新的秩序却可能于此时浮现。在道家看来,意义就是黑与白的边界,即“道”,也就是生活的神圣之路。这比幸福要好得多。
以上加深的那句话是书中原话,在我看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原因,因为我们必须遵循这个“道”,不断的突破再到形成秩序,之后再突破,再形成新的秩序,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亲自去参与,因为人生苦难重重,只有这样,坚持真理,修补缺憾,才能够真的尽可能的避免苦难。
以下是关于十二法则我自己的体会:
法则一: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这部分对我冲击比较大的有几个点:
1. 原来龙虾已经存在几亿年了,经历了那么多次各种生物的毁灭,它居然一直都存在着。
2. 在所有被复杂生物适应的环境当中,支配等级都是一个永久存在的特征,这说明这种社会性不仅仅是适应产生的,而是在几亿年前就植入在生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变成本能了。
所以社会性的其实也是生理性的。
原文说:在你的大脑中比想法和情绪更深层的根基出,隐藏着一个无比古老的“计算器”,评估折你在社会中的地位。
3. 调节身心和世界中间互动的许多系统都可能陷入正反馈环。一旦进入正反馈,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了,我们需要了解,愤怒和敌对跌可能引发暴躁和混乱,但同时也可以驱动我们反抗压迫,坚持真理,在未知险途上坚定前行。
这一点其实很难,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需要的勇气。
4. 所以这一法则其实要说的就是:像龙虾一样的笔挺站立,昂首挺胸,睁大双眼看清生活的重任。要敢于冒险,将混乱转化为秩序,接纳由自我意识带来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需要主动做出必要的牺牲。
真的需要勇气啊。
法则二: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什么叫待己如助人: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食物,即使这些食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者是令你快乐的。
这句话对我冲击很大。
我记得有句话叫学会爱自己,可是什么叫爱自己呢?我想这部分应该回答了这个,它引入了一些古老的话题。
比如这个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人格和男女;平衡熟悉与未知,其实都是阴阳两面的东西,混乱=女=未知=阴;秩序=男=熟悉=阳。就还是道啊。
之后再引入了对我们自己的认识。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问题: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还是坚强的呢?答案是:保护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
又引入了善恶的问题:人类很善于作恶,我们在阈值后果的情况下主动或者刻意让事情变得更糟。因此,我们很容易不去善待自己和他人。
这部分我看到了人性深处的恶。
之后引入了自尊的概念,我们必须拥有自尊,才会自爱,才会善待自己。自尊的需求是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排第二的需求,已经很高了,第一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如果我们拥有了自尊,就可以尊重他人尊重世界,随之世界就可以充满更多的爱和关怀。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对自己真正又好处的食物,而非你想要的或者令你快乐的,孩子喜欢吃糖果,但是糖果是对他真正有好处的么,并不是。
你需要培养孩子具备道德感、责任心、自我觉察的能力和互惠互利的品质,这些才是真正有好处的东西。
引用书中原话: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方向,适时维护自己;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新手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的信任和激励自己。你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
我想努力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爱自己把。
法则三: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和善良上进的人为友,并不比和糟糕颓废的人为伍容易,因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理想,和他们同行需要力量和勇气。
里面说到了以下几个让我触动的点:
1.我们需要摆脱强迫性重复,这里面说到了一个词“强迫性重复”: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这就是成长的自然规律把,我们需要跨越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希望。
2. 乐于助人不一定是美德:除了处于天真,拯救一个人的想法有时还出于虚荣和自恋,从这段话中,我又一次看到了人性的恶。但它有时那么真实的存在几乎每个人的身上。
恶习会传染,自律和稳定却不会,因为堕落比奋进容易太多了。
此外,再救一个人之前,还需要思考,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需要被帮助呢,就好像心理咨询,如果来访者根本没有意愿,那么这个咨询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意义的。
3. 建立互惠关系:和上进的人做朋友,因为上进的勇气既能让你发现当下的不足,又能为你揭示未来的希望。
法则四: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逼,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1. 在所有事情上都成为赢家或者意味着你并没有展开任何新的挑战,你也许是在赢,却没有成长,而成长是赢最重要的前提。
所以其实还是要允许自己失败。
2.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其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所以我们一定要不害怕失败,因为只有不断的失败,才能积累足够的阅历和智慧呢。
3. 怨恨的产生永远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是因为一个人不成熟,那么他应该停止抱怨,继续努力;要么是因为一个人受到了压迫,那么他有道德义务大胆发声。
4. 也许快乐总是产生于改善的过程,而不是目标达成时那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有希望就是快乐的,不论这希望产生于多么黑暗的深渊。
5. 如何走出认知困局呢?或许我们需要精确的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略其他一切。认识到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无知。我们总是选择性失明。
我们没法既满足当下的渴望又实现心中始终存在的愿望,欲望会彼此冲突,也会不断让我们和他人以及世界产生冲突,所以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欲望,对它们进行细化、排序和分级。
最终,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注意力,关注我们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我困扰,但是我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回到开始,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而那个定制人是我们自己。
法则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扔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1.这部分挺颠覆我认知的,在我的认知世界中,告诉我的是,不可以打孩子,要尊重孩子,给她爱,在她有情绪的时候不去说教。
但这部分告诉我,孩子是可以打的,在于你怎么看待“打”这个词,当孩子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不合理的突破边界的时候,你需要做出一些惩罚,让他明确什么是边界。
宠溺孩子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但也不能排除溺爱会制造混乱而痛苦的局面,并最终带来难以形容的危险的可能性,所以其实关键还是度。
这又涉及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即平衡。
2. 关于社会化,这一重要过程能够避免伤害,培养善良。儿童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
儿童需要关注,因为它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成为成功和成熟的社会成员。甚至,忽视孩子带来的伤害超过了虐待。
3. 管教五原则:限制规则数量,用最小必要力量(其中有一个管教手段叫“隔离反省”),父母同时管教,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我理解其实是看到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让孩子看清世界(让孩子成为受人喜欢的人,让他产生更多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法则六: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直接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真相是,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上海。有时候痛苦源自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挡或心怀怨恨。
所以遇到痛苦的时候,要记得,报复心无论多么有利,都会阻碍内心的成长。
停止卑鄙的行事方式,停止令你感到懦弱和羞耻的言语。只说让你感到强大的话,只做令你为之骄傲的事。
停止用谎言填充头脑,头脑就会变得更清洗;
停止用不坦诚的行为扭曲生活,生活就会得到改善;
随后你就能发现和纠正那些更微妙的错误。
法则七: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意义的出现表明了
你在正确的时间和低点,
恰当的平衡了秩序与混乱,
让一切都实现了最好的可能性。
上面这段话实在是太赞了。平衡混乱和秩序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又一次给了我们行事的方向。
还有一些金句:
这部分主要说到了延迟满足的价值,通过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社会契约的制定需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以及我们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文中有句话说:每个想要减轻世间痛苦、完善存在的缺陷、实现最美好未来创造人间天堂的人,都会做出最巨大的牺牲。
如果不好的事情存在,那么好的事情也一定存在,如果最糟糕的罪恶是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们,那么善就是与之既然相反、组织这种罪恶的东西。
那么讲缓解不必要的痛苦当做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等同于是在完善社会形态和优化个人心态。
意义是终极的平衡。
法则八: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如果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试着说真话;
如果你拼命地坚持某种意识或者沉迷于虚无主义,试着说真话;
如果你感到脆弱、无用、绝望和困惑,试着说真话。
不解释了,这就是方向。在我理解,当你说真话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力量,那是一种落地的力量。
金句:
已知是错的但还去做是明知故犯,允许本可以阻止的错误发生则是玩忽职守。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现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现自己。
如果你背叛了自己,说了谎话或者做了亏心事,那么你的人格就会被弱化。而人格脆弱的人会在逆境不可避免的降临时被脆弱,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已无处可躲,最后只能开始做可怕的事情。
压抑对于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压抑真相和说谎是同一类行为的不同程度的表现。
你需要与未知为友,在行动的同时保持自我觉察。你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痛苦,再去担心他们。这样你才能够强化自己,承担起存在的重担,使生活重新焕发活力。
与发展和人格相关的志向比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志向要好。
法则九: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聆听自己,聆听与你对话的人。
不局限于已经拥有的只是,
不断寻求心智,
这才是最大的智慧。
在我理解,在跟人沟通的过程中,聆听就是一种尊重,就是一种关注,就是一种力量的给予。
金句:
真诚对话包括探索、澄清和策略制定。在真诚的对话里,大多数时候你是在聆听。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
记忆的目的,不是要记住过去,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有时候,你必须改变理解一切事物的方式,然后才能理解某一件具体的事情。
表达和思考在很多时候在于你忘掉了什么,而不是还记得什么。如果你能够不带批判的聆听,人们就会坦诚的感受你他们所有的想法。
人们通过对话来整理思绪,这是一个值得反复强调的事实。来自社群的反馈是个体心智健全的必要条件。
规矩只有一条:别做个无聊的人,也别在装作讽刺别人的时候真的贬低他们。
你在聆听他人时候其实也在聆听自己。
法则十: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直面存在的混乱,瞄准麻烦的海洋,明确目的地,然后绘制航线。
承认你想要的东西,让周围的人知道你是谁。
精准注视,径直前行。
金句:
一个人必须拥有精准的目标,否则就会淹没在世界的复杂性当中。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永远不要低估忽视问题所带来的的破坏性后果。
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
一切只有被表达和澄清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见。
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会在你准备最不充分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发生;你最怕遭遇的东西也会在你最弱、它最强的时候现身,而你终将被打败。
未来有太多可能性,浑浊不堪、难以掌控,但谨慎的思想和玉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挣人生意义的独特、辉煌的命运。这就是眼睛和文字创造世界的方式。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遵照你的语言来行动,你才能看见结果如何。然后集中注意力,观察你的错误,准确描述它们,并尽力周正。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它也能够保护你免受人生被拒的折磨。
法则十一: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
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
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就是以上这段话,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彻底让我放弃了改变亲人的想法,然后生活真的就比之前好了很多。
金句: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想要做的都不是将风险最小化,而是优化风险。
人们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同时人们也会给自己一点压力,这样才能持续成长。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太过安全,人们就会想方设法的让它重新变得危险。
如果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那就看看结果,并以此推断动机。
权力是激励人的基本动力之一,人们在乎自己在支配等级上的地位,愿意通过竞争来到达顶峰。但是权力并不是唯一的动力,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动力,这也是区分一个人心智成熟与否的方法。
在运转良好的社会中,能力而非权力才是决定地位的主要因素。
最能有效预测长期是否成功的人格特质是智力和责任心。
当软弱和无害成为唯一被有意识的接受的美德时,坚毅和支配性就会不知不觉具备一种魅力。男性需要便得更坚毅一些,女性也一样。
法则十二: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当你内外一致是,就能够专注于当下。
谨慎地对待一切,
理解你能掌控的食物,
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我其实感觉上面这段话并不能明确说明这个法则的意义。它更多说的是存在需要局限性。
这句话很好: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
所以存在必须有局限性。
就好像我的病人,常常问我,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因为你存在,你就肯定会得病,你不会一直顺利的,人的免疫系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会有死亡,才会带来新生,必然会有痛苦,才会才来努力,带来勇气。
我们必须要正式这部分,才可以努力去尽人事,听天命。
文中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用专注替代思考。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自己过得很幸福,可是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专注,而不是思考,我们必须用有限的时间专注再解决问题上,再用其他的时间去好好生活,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情,比如照顾家庭,好好工作,而不是思考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这样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生活的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变得无以复加。
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活中无法消除的痛苦,因此,在我们痛苦的时候,也要多试着去看到存在的美好。
--------------------------
书评写到这里,也基本上写完了,我等于把这本书又捋了一遍,这才是让我真的彻底的感觉自己看完了。
再一次感受到了复盘的重要性,也真的很感谢自己坚持下来,用一晚上的时间写完了这部分。
用有限的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让这些好的信念加固我的认知,更好的指引我去生活。
明天就要飞烟台旅行啦,要好好的享受来自大自然的疗愈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