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个区域精神世界通过外在物质构建来展现的特殊表现形式。建筑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用材料的构建组合开辟出一片空间。建筑所开辟出来的空间在用来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片区域对于世界和美的理解。不仅是建筑,区域的风俗习惯,饮食行走都是基于这份对美的理解之上,只要这份理解依旧存在,那么这片文化就不会消亡,传承就不会断裂。
此次部门组织去厦门旅游,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厦门的老建筑和一路北上沿途的风光。在珠三角地区,除了省府广州外,其它地方残余的古建筑已慢慢被高楼大厦所侵蚀而所剩无几,看着那些被推倒的断壁残垣,感觉还是会很心痛,岁月还未把它们淹没,却早早地倒在了机器轰鸣声下。列车经过潮汕这个陌生而又耳熟能详的地区时,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成片潮汕古民居,内心不由得一番欣喜,跑去比较少人的窗边尽力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份美给刻画下来。
潮汕人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团结,敢打拼,而且长幼尊卑有序,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潮汕的很多村寨,都以他们的宗族观念、风水观念防御功能以及某一些本土的没血潮汕农村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些在他们的民居上得到了很细致的体现,一行一列,方方正正,长宽高几乎是等同的,一间一间分割开来看,简直就是一座缩小版的宫殿,远远看过去,聚片成群,气势咋起,宛如紫禁城一般恢弘壮阔,威势逼人。可以说潮汕民居的建筑风格就是岭南一派建筑的奇葩。
和潮汕的古民居建筑风格相比,厦门现存比较古老的建筑主要是以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而且集中在中山路及其附近。厦门中山路的建筑风格和广州的北京路与上下九商业街的建筑风格有点类似,大概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两座城市都同为五个同上口岸之一,这几个地方都是以骑楼为主。骑楼是欧陆建筑和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有着浓郁的南洋风情,粉红和乳白是主色调,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墙体和古旧的木窗更为骑楼增添了几分特有的神韵。走在中山路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历史沉淀下来的那份厚重与现代商业气息的活跃,给人一种雨后看着嫩芽在老树的枝桠上努力生长生机勃勃的喜悦之感。
厦门有一处比较特别的小岛,叫鼓浪屿,大概很多情侣都对此地趋之若鹜。这个小岛分布着很多20世纪20-30年代的建筑,风格和中山路的那些建筑差不多,大概是因为同一个时期建造的,不同的是鼓浪屿上的建筑体现出的西欧建筑风格更加明显,而且古典的元素也更多,这一点可以从建筑的屋顶各种雕刻上看得出来,但看着又觉着很和谐,毫无违和感。
登上鼓浪屿的那一天天气正好,很凉快,吹着海风让整个人都很舒坦。在岛上闲逛,吃着特色的小吃,欣赏走过历史沧桑的建筑,看着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在吆喝与吵杂声中仿佛回到了那个难言的1920年代。那一排排、一栋栋的建筑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来去去,包容着过去刻画着现在又构筑着未来,一切都还没有变,一切又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