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遠離圓滿(分四科) 巳一、徵【云何遠離圓滿?】 這是第三科。分四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叫做「遠離圓滿」呢?下面第二科是「標」。巳二、標【謂有二種。】 「有二種」遠離圓滿,這是標出來數目。第三科是「列」出來這二種。巳三、列【一、身遠離,二、心遠離。】 這是列出來。下面第四科「解釋」,解釋裡面先解釋「身遠離」。巳四、釋(分二科) 午一、身遠離【身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 這個「身遠離」,就是你的身體要有所「遠離」,「遠離」什麼呢?不和那些「在家」人和「出家」人在一起住,不要這樣子。「獨一無侶」,獨你一個人,沒有其他的伴侶,「是名身遠離」。這前面在「處所圓滿」裡面,那個第五個「處所圓滿」裡面,「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這個善知識有可能不是和你同住,但是不是距離的太遠。在《清淨道論》上也說到這件事,就是你住的地方和善知識,隨時可到那個地方去,不是太遙遠的地方,這個「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這可見他是和你在一起住的,這句話。而這上面說呢,「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這表示不是同一志願的人不要在一起住!這個思想不同的人,不是修同一個法門的,要有距離好一點。是名「身遠離」。午二、心遠離【心遠離者:謂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 第二科是「心遠離者:謂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就是你內心裡面修止觀的時候,要「遠離一切染污」不清淨的心理,這不清淨心一現起來立刻要把它消除。「無記」,遠離一切「無記」的,也不是染污的,也不是不染污的。你不能說它是染污;也不能說它是不染污,這樣的心理活動也要遠離。但是你如果是依據修多羅,依據佛菩薩的開示的法語,不管你是修不淨觀也好;你修緣起、無我觀也好;那你修這個持息念、數息觀也好;或者是修諸法實相觀也好,這都是善,而不是「無記」,不是屬於「無記」。因為你有這樣的智慧作觀察,那都是屬於善,而且還都屬於無漏的善法,不是「無記」。這上面倒是說得非常清楚,遠離這個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這「無記」要排出去,這樣的作意,你不要容受它。 「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你內心裡面的作意是什麼呢?就是一定要在「善」的範圍內。因為你有出離的願,你心裡面想要得涅槃,你有這樣的願,你想要見諸法實相這樣的願,由這樣的願發出來的止觀,那都是「能引義利」的。「能引義」就是涅槃的因,叫做「義」。這個「利」就是涅槃果了。它有堪能引出來涅槃的因果,就是聖道的因果。 「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你修行屬於善的這種作意,那它就不出這個範圍的。一個是能引義利的,如果說這是涅槃,那就屬於智慧的範圍內。如果說能引義利的「定地作意」,就是使令你心裡面能得到四禪八定的這種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這個「定地作意」是指果說的;「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定的因說的。這兩種。這樣的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你這樣的作意,能引義利,引出什麼義利呢?一個「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心遠離」是這樣意思。看這個《披尋記》。《披尋記》一三頁:《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等者:不如理作意,是名染污作意。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是名無記作意。此二作意說應遠離。如理作意其性是善說應修習。此復有二:一、謂能引義利及與定地作意。二、謂定資糧及定加行作意。》 「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等者:不如理作意,是名染污作意」,你的作意不符合佛陀所說的修行聖道的作意,那就是「染污作意」。用這樣的分際來觀察的時候,如果你不是修學聖道,你去修學世間善法,那麼在這個範圍內來觀察,那就是「染污作意」。所以這裡面說「不如理作意」,是包括世間善法的作意,是名「染污作意」。 「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如理」就是善,「非不如理」就不是惡。也不是善;也不是惡的作意,「是名無記作意」。「此二作意說應遠離」這二種作意,一個「染污」作意,一個「無記」的作意,都應該棄捨。「如理作意其性是善說應修習。此復有二」,這個如理作意是善的作意,還有二種不同:「一、謂能引義利及與定地作意。二、謂定資糧及定加行作意」。這是分這麼二種。這樣說「謂能引義利」,那這個「義利」就是指涅槃說的,涅槃的因果,這是智慧。「及與定地作意」,那這是屬於奢摩他的「定地」,一個定、一個慧。「謂定資糧及定加行作意」,這個地方有點分別。這「定」的「加行」,是屬於煖、頂、忍、世第一的範圍;「定資糧」是在四加行之前的那個階段,你在準備修行的因緣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作意。這樣子這個範圍就寬了,就是外凡和內凡都包括在內了。卯五、結攝【如是此中,若處所圓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說名遠離。】 「如是此中,處所圓滿」,這是第五科「結攝」。「如是此中,若處所圓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說名遠離」,這個「遠離處」,這一段也說完了。(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