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和同事聊起家乡风俗,发现不管距离远近,很多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
立冬,代表冬天的开始,寒风乍起。
我们用各种方式来迎接这个节日,期盼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要吃水饺,南方普遍吃鸡鸭鱼肉来度过立冬这个节气。但有很多地方形成了一些加入地方特色的习俗,有在吃食上做改进的,有加入一些活动的,根据各地环境、文化不同,形成了各俱特色的习俗。
我记得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饺子,各种各样的馅。立冬时,最常吃的是猪肉大葱馅。
细细的猪腿肉,拌上剁碎了的大葱,炸点黄酱倒进去,加几个蛋清,撒上五香粉,用大手劲往一个方向不停的搅动,那时候爸爸常说,“要搅上劲”。
然后看着一个个饺子从爸妈手里成型,自己拿块面团在一旁捏着玩,捏小人,捏小花,最后面团都捏黑了,被爸妈训一顿。
饺子有各种花样的,每次我都吵着让我妈给我包几个带花边的,好像捏出来花边的那种比较好吃一样。最后贴在盆壁上的馅,他们会包“合子”,就是拿两张饺子皮,一张拿去擦盆壁,擦完以后两张对在一起,把边捏合在一起。
饺子下锅熟了以后,捞出来三个放在一个大碗里,加汤加满这个大碗,然后端出去上供。上供就是,把碗里的饺子汤倒一点给天,给地,给灶王爷,然后才能自己吃。
每次我都等得不耐烦,不明白为什么老天爷只喝汤不吃水饺。我妈每次都让我用那个上供的碗,带着那三个继续盛,她说这样吃有福。
我不明白福从哪来,不知道为什么把汤撒出去,就叫上供,但是我那时还小,不太注意这些,只想着早点吃上水饺。
有个同事,她妈有时候会在里边包一个洗干净的硬币,告诉她,如果她能吃到,那么今年冬天她会很走运。
但是后来,她爸妈看了个新闻,有一家包饺子的时候塞了一个一角硬币,结果小孩子没注意给吃下去了,又跑到医院去取硬币,从那之后她妈也不往里边包硬币了。
她倒觉得无所谓,因为她说,就算她吃到了硬币,好像也没怎么有好运。我倒是觉得很稀奇,为什么我爸妈没有想过这种花样。
我们家附近有些地方,立冬的时候会喝羊肉汤,很粗狂的喝法。
架一口大锅,放入去膻气的大料,把一个大的羊骨架放进去煮,锅底从清汤变成浓浓的白骨汤,盛出来之后,撒上葱花和香菜,浇一点自己做的辣椒油,滴几滴醋,泡几块薄薄的饼,越吃越想吃,越喝越想喝。
但是我妈不喜欢吃羊肉,她不喜欢羊肉膻气的味道,所以基本上我们家也没怎么喝过羊汤。
工作了之后,对节日的期盼越来越淡化。
像立冬这样的节日,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带标签的日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不再那么期盼过节日,好像过节与不过节,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当然,对可以放假的节日还是充满期盼的。反而有些节日显得自己更荒凉,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兴奋和算日子的感觉了。
小时候天天盼着长大,等真得长大了,发现还是羡慕小时候。
日子一年年过,我们从没有停下脚步。工作越来越忙,事情越来越多。
好像再没有多少事情和节日能勾起我们的欲望。一切就像章程,按部就班。我们不再渴望有好吃的,好玩的。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复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内心到底在追求什么。
多希望回到对一碗水饺流口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