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变革之后,短时间内即成为世界强国。
其实,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心学的应用和实践。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此外,梁启超也认为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心学。
心学理论是由中国哲学家王阳明所开创的,是建立在以致良知成为圣人的核心逻辑上,以解决人生与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当下家喻户晓的一句话:知行合一(良知和行动的合一),就是来自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思想。
心学家吉田松明就是利用心学思想“知行合一”等理念培养了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一大批维新派领袖。这些人在心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将思想与学问引向实际应用。这为转型或变革期的日本,提供了明确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成功。
1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朱熹所代表的儒家提出的“格物致知”向外求的理论模式截然不同,心学强调的是“心即理”的内求模式。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恻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我们知道,科学追求真理,就是为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从而创新出让人类生活更好的伦理道德、先进工具及生活方式等。
那么,朱熹追求真理的方式就是向外即万事万物去求,而王阳明强调的是真理在人心,应该向内心去求。简单理解,朱熹强调的是从实践出发,“格物致知”,然后总结出道理来,规范人心,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王阳明却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从心出发,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以此知理,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其实,朱熹和王阳明所追求的内质指向,都是中西方哲学界追求的一种状态:理性文明。也就是说,所有哲学家都企图以理性文明来教导和管理人类,让人类理性地生活,才不会因为无理性(例如贪婪、战争、破坏环境)的作为带来灾难。
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个世上有许多事是不能用理性来解决的,或者用理性来解决就会带来危险和低效。那么用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贡献之处,也可以说就是心学“存在即合理”的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停留在理性上,而是发现了理性力量之外的力量,即人的良知。如果用理性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妥当的事情,往往用心学却可以迎刃而解。
心学的力量,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比理性的力量更有力量的力量。
2
在这里,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海尔张瑞敏怒砸冰箱的故事,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个朋友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想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一怒之下,带领团队一口气砸了76台有各种问题的冰箱。
可以说,到今天,这件事依然是很多人购买海尔产品第一信任的理由,更是海尔之所以成为海尔的第一理由。如果把这个事件当做一个品牌传播成功案例来理解的话,至今无有一个案例能超过海尔这一次的传播。
其实,这件事就不是用理性来解决的,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砸冰箱是不划算的,因为次品以低价处理也能收回一些成本(当时很多员工就建议将这些不影响使用的次品折价处理卖给员工),或者修修补补之后再卖出去也是可以的,总之比砸成废铁更理性。
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来生产76台这样的冰箱。”并且要求,谁干的谁来砸,他亲自抡起大锤砸了第一锤。
在这件事中,可以说,张瑞敏就很好的用了王阳明心学原理:让员工砸冰箱,体验到心疼,唤醒良知,从而领悟生产次品的危害,以后绝不敢马虎大意。这就是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需要在“事上练”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事上练,才会对真理的认识更深刻更明晰。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就是不能让良知受半点的污染,要“知行合一”,所以从根本上剔除有害的习性。
3
此外,现代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有生之年缔造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其在多年的经营实践中,也是践行心学的管理模式。
当年日本开放通讯业时,稻盛和夫非常希望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并没有急于申请,而是每晚就寝前审视自己的动机与意图。这样,反反复复经历了半年的时间,才决定二次创业,成立DDI(现在的KDDI)公司,因为此时他已经断定:自己没有任何的私心邪念。
稻盛和夫说:“所谓真我,就是良知本身,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睿智本身,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万物的真理,这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其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总结出“积善行、思利他”等核心指导思想,积极将心学管理理念践行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人有本能,有欲望,而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妨碍人正确判断事物,尤其是用私心来判断,你肯定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即使成功也是一时的成功。你只有摆脱“自我”的束缚,才能拥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而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心学的根本,就是帮助人解决这些障碍,让人通过知行合一,让良知越来越透亮,从而察世相、知真理、得智慧。
稻盛和夫的成功,正是对于心学的深刻领悟,所以才先慢下来修心,等自己没有任何的私心欲念才行动。
4
王阳明心学不是干巴巴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深奥难解的繁琐知识,而是直指内心、简单易懂、易操作的非常实用的体系。所以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只需要不停在事上练,“知行合一”,就可以成为圣人。
在这里,需要对“知行合一”作一些解释,很多人认为知行合一是知识和行为的合一,其实这是误解,心学的“知行合一”指的是良知和行动的合一,即良知启发你的,你就要去行,如果这期间有得失利益的考虑,就不是知行合一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看到一个婴孩爬到马路中央,你的良知就会告诉你赶紧去抱孩子,以免被汽车来撞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犹豫要不要多管闲事、甚至幸灾乐祸,那就是不是知行合一了。如果一个人经常不听从良知,人心就会越来越暗昧不明、私欲杂乱,那就“无法宁静而致远”,以明大道。
5
在我看来,心学是一门融合儒道释的哲学体系,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规范式提炼,他即注重人心向善的根本和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又注重以实际行动改变实际问题的务实思想。
当然,心学的缺陷仍然如同儒家一样,深植于实用主义,而不思考诸如良知的来源?为什么要致良知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然而,也正是它当仁不让的实用主义,对于国家转型变革和企业管理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在当下很多企业,从理性上论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就是不温不火,甚至日渐萧条。其实,仔细研究,就是太过于理性、太在乎钱了,缺乏心学的“致良知”精神、以及无限的活性张力。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心学无疑是一条具有保证性的光明之途。
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了解心学、学习心学,可以说是必须的一项选择。
作者:余云开
独立品牌咨询顾问
曾为世界500强企业第一笔杆、品牌总监等职
云开书院:在这里读懂国学、读懂思想,读懂真理,读懂管理,读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