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趁早群21天的日更写作活动即将结束,心里既有熬出头的庆幸,也有依依不舍的难忘,临近尾声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坚持写作给我带来哪些变化?群内30余个同学成员的哪些亮点值得我学习?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提升有效社交?
我想写作给我带来的第1个变化就是坚持早起,每天6点起床构思内容和提纲,把骨架重点用印象笔记记录,然后敲打正文半小时,白天再写1.5小时,晚上提交并打卡。也许很多人上班工作忙只能待晚上突击,但是个人认为早晨是难得的清净时间,是思绪最活跃的时间,30分钟的构思可以定整篇文章的基调,不知道大家的写作时间分布如何,个人认为清晨构思法值得尝试。写作给我带来的第2个变化或感悟就是它是一种很好的和知识或阅历缝合互动的方式,让我大脑中储备了更多熟悉并有用的模块,以待日后应用,比如你看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仅仅是微信分享朋友圈而不去动笔写心得体会的话,相信我,文章或事件很快会被丢进记忆的垃圾桶,价值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写下读书笔记或事件心得,则是一个以无声的方式与作者交换意见的过程,经历的往事也能重新捡起来升华改进自我。
21天写作的社群就像一面镜子,既照透了自己的精神长相,也照明了小伙伴们的亮点优点。通过阅读的日更文章,能够看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做培训的,有做保险的,有外企核电的,有再读研究生的,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等等,跨行跨界交流更容易激发创新灵感,也更容易互相激励并提建设性意见,从文章类型看,有写技能培训的(职场精英),有写读书心得的,有写婚姻旅游的,有写鸡汤励志的,有写社会见闻的等等,能够看出大家共同兴趣是读书、演讲、培训和(待填)。有些人的职场经历让我十分钦佩,繁重工作之余仍能挤出时间写作,这一点在每天的0点压轴交卷已经得到了验证;有些人热爱培训、演讲和外语,这都是提升自我、创建影响力和弘扬正能量的表现,有些人尊师重道,如黄宇同学写的《论导师》和六韬同学写的《请还原教师本来意义》,他们对导师和大学教授表达方式恰当得体并且充满了敬意,我对两位的文章进行了深度的留言,让我想起了刚入群写的《跨龄跨界交流——拜会敬爱的孙老师》一文,感慨一生能有一知己是幸运的,若能有一敬重的导师并成为很好的朋友真是人生大幸;还有些人每天的写作都离不开职场培训,如大白老师,能看出他们忘我的职业精神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其实还有很多同学的文章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都值得我学习,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无法一一罗列,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余人同行,则数十位我师。
从这么多的优秀文章和朋友中,我集中选取了几篇我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深度留言并私聊,我认为对待朋友对待志同道合的人就应该真诚主动,如果都像微信人人点赞那样肤浅,那样的社交还会有多大的意义呢?通过聊天我发现有些同学也和我一样喜欢罗辑思维,喜欢吴晓波频道和一些商业类、历史类书籍。总结下就是遇到喜欢的或感兴趣的人或文章就应该真诚主动,不吝啬溢美之词。
以上就是我对三个问题的自问自答,这里我还想解释一下标题共同体和出血的意义,想象共同体摘自赫拉利《人类简史》,比如群里的人素未谋面,但是都会自发的遵守写作规则,想象大家是志同道合、能够产生合作价值、能够提升自我的朋友,这就是共同体的意义,而出血一词就是指付出真金白银,比如我订阅了万维钢199元的正版订阅,却又订阅了9.9元/一个的盗版的8个知识订阅,却发现自己明显偏重阅读万的订阅,不是因为其它的写的不好,而是因为这个正版是我真正出过血的,就像花几千块办的健身卡和别人赠你的健身卡使用频次能一样吗?这就是我这篇标题两个词的意义。
21天即将结束,除了改变自我和发现别人的优秀品质外,通过写作我愈发发现自己写作素材的匮乏,就像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我还会毫不犹豫的拼手速,尽管每天的写作还是会有大脑掏空的感觉,但是加入它的收获总比生活中的一些鸡零狗碎要强很多。
最后提一些建设性建议,建议下回每日的打卡表做出每人照片和职业,还包括每人每日文章标题和超链接(工作量较大,意义也较大),以便于交流和留作纪念,另外押金经费可以举办有意义的线下活动或买书礼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