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经济学内容创作者总喜欢以 “悲观” 的角度来解读大环境与预测未来的态势。这种创作方式往坏了说容易让受众消极、感觉没有目标,从而更依赖甚至沉迷于该作者,是 “涨粉” 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往好了说又能一定程度上警醒受众,使我们未雨绸缪,在某些时候真的能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我不去评价这种创作方式的好坏,实际上这种创作方式的好坏要取决于受众以何种角度与格局去对待内容。
显然,阮一峰也是这种类型的内容创作者。至少在这本书里他是。
但即使是这本书的基调很悲观,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总得来说我对这本书还是认可的,就像我在读完此书以后给出了 8 分的契合度评分一样。
以前我一直想追求永恒,就像我刚上大学时,就想着将一个手机号码用一辈子一样。但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就因为套餐而换了号码,当时也想着这个号码就要用一辈子不换了,于是我将大量社交账户绑定到了这个号码上。但仅仅一年,我又换号码了。而这次,我仍然想着这辈子都不再换手机号码了。以此种种,在我的生活中还有数不清的事例。但在我打过多次脸以后,我终于认识到:根本没有永恒。所谓的永恒都只是相对的长久一点而已。
我知道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但我从前还真没意识到,科技的进步能如此大程度地加速变化这一过程。
我来到这个世界也不过二十五载,但我亲身经历过的大变革已经有很多了。不仅仅是我,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发展变化如此快速的现象习以为常了。我不禁要想,这是不是有点 “温水煮青蛙” 的味道?是否有朝一日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个变化将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完全打乱,但自己却已无力回天了?难道我们的宿命就是被淘汰吗?被岁月淘汰、被时代淘汰、被自己所淘汰吗?
科技正在嵌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正在嵌入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即使是那些对科技嫉恶如仇的人,也完全无法离开科技产品。我们对科技愈发依赖,科技就愈容易代替我们。我这里用的词是 “代替” 而非 “取代”。我是指,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 “科技代言人”,它会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表达,代替我们行动。未来,人还是人吗?
我不确定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有机会见证这一幕是否会出现,但我能确定的是当前有很多工作机会被科技产品给取代掉了。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我会在哪一天被科技产品所取代,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竭我所能而能知道的就是要发展 “高级技能”,不能与科技拼 “基础技能”。至于什么是基础技能,什么是高级技能,这里就不明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