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时,跟着在县城中心小学任教的同学去听了两次课,没想到我一次发言,变成了她们眼中的“天真可爱”:
有一节课是小学音乐,讲的是理发师,老师提问,回答正确后会有一个小贴画。坐在最后面靠近听课老师的那一排有一个孩子,明显长的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头特别大,眼睛一大一小还有点斜同学悄悄跟我说:“这孩子是个唐氏儿。”
提问环节,这个孩子一直想要回答问题,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他就高高举起了手,但每一次,老师的眼神都从他那里略过了,最近的一次,孩子的手甚至举到了老师眼前,就贴着她的脸,结果老师带明显的不耐烦转身去提问了另一个学生。
孩子哭起来,转过身来茫然无助的看着听课老师问:“为什么不叫我?”我实在不忍心,悄悄跟他说:“你可以把你的答案告诉我。”他说了答案,是正确的,而讲课的老师提问的其他同学的答案是错误的,这对这个孩子来讲,多么残忍啊!
他有正确答案,但是没有展示的机会,别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却因为漂亮可爱,得到了回答的机会,所以一节课,这个孩子数次眼睛里涌出眼泪,但是他使劲儿往回憋,如果孩子的妈妈在现场,大概要心疼死了。
终于下课了,意味着再没有回答的机会,这个小男孩恸哭起来,我们两三个听课的老师一起安慰他,恰巧旁边一位年龄大的老师手里有贴画,我借了一张,跟他说:“课上那个最难得问题你答对了,所以要单独给你留一张最特别贴画。”那位老师也说:“对,我也听见了,你表现很好,回家记得要给爸爸妈妈表演。”孩子这才破泣为笑,高高兴兴走了。
课后总结,所有听课老师聚在一起为这位老师挑毛病,比如设置提问太多、导入时间过长等等等等,说了一大堆,我却觉得没一个说到关键点:老师上课太注重流程和设计而没有照顾到学生感受,教育学上,这叫“缺乏师爱”。
大家说了一大推,最后一位老教师对我说:“听说你在北京的大培训机构待过,你给说说这节课哪里还得改进?”
我想直接说我觉得这个老师太缺乏爱心,整节课没有笑脸(大概也是紧张),而且对举手的小男孩太冷漠,脸上的鄙视和嫌弃当着听课老师都藏不住。
但还是得委婉的说,所以我说:“我觉得课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主,看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照顾学生的感受,上课的流程在其次,艺术课本身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和快乐,比如那个一直在举手的男孩子,他举了一节课,可能他刚开始有点吵,但是这个孩子只要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并鼓励他一下,他能立马非常配合老师和课堂。”
没想到大家都笑起来,说这都是小事儿,我们讨论的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我疑惑着问:“课程设计难道不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吗?我觉得脱离了学生的课程设计都是空谈呐?”
气氛一度尴尬,好在一群老师里,两个是我同学,两个是我同门师妹,同学笑着跟别人说:“咱们别管她,没被体制毒打过的小可爱。咱们继续。”
我意识到自己和大家理念的不同,于是也就坡下驴说:“哎呀,我这都是培训机构的工作思维,也不一样,毕竟我们都是一周一两节课,你们这整天带着,不一样。”
离开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时常会挂念那个举了一节课小手的男孩,他其实很聪明,他那么主动,那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其实他比别的孩子要的更少,只需要摸摸他的头,告诉他:“你答对了,你真棒!”就够他乖一周了,当时想,如果我考回来了,就把他调去我的班,我带他,没想到:今年本县没岗,我只能去考市里。
后来去听另一堂初中公开课,底下坐着80多位老师,公开讲课的老师操着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讲课讲的下面老师都快睡着了,有的忍不住窃窃私语,我惊讶于这样的老师是怎么考进来的时候,同学笑着说:“你别嫌弃她,没准儿你考上以后她就是你的带教老师。”
天地良心,我真的不是说有什么优越感,我只是觉得作为老师,普通话标准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能带动学生们的情绪,通过积极的课堂语言调动他们求知的主动性不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吗?公开课都是在背后用好几个班的学生练习过五遍以上的课,还能讲成这个样子,那常规课孩子们是怎么忍受着这么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课堂的?
看着我在旁边默不作声,同学笑我太完美主义,她说我们刚毕业那几年很多教编考试都是只考笔试不考面试的,所以确实有很多只会老师不会讲课的老师,但是没办法,也没有淘汰制度,就只能这样,所以县城的教育质量这些年一直在下滑,前些年还能出一个清北,现在别说清北,眼看着考个山大都困难了。
我坐在那里沉默了,我回来后,如果考进来,孩子就要回来上学,之前还收太乐观了,我觉得自己就能教,但是我现在发现,我能教的了知识,但我改变不了环境,大势如此。
县城今年也没有岗位,我考市区面试被刷,不过被刷得不冤,几位年轻的老师形象气质包括技能切实都甩我一大截。
但是我应该不会再回去考县城的编制了,因为我改变不了环境,也不想被环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