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作战篇讲的都是成本,叫做备战篇更合适一些。古代战争的成本很大一部分都损耗在了途中,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今天的我们想来,除了没有火车这样的因素外,还包括技术革新的效率太低。
课程里老师讲了几个总结,我也有几个自己的思考,先来说说老师的总结:
三个指导原则:
第一个原则,打得赢,但是打不起,成本太高,你也不要打。
第二个原则,要非常注意去取得战利品。
第三个原则,“兵贵胜而不贵久”,一定要速战速决,一战而定。
这些思想用在我们工作当中,我们也可以有这样两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当你想要去实现目标的时候,你要考虑到它的成本上可不可行。
第二个启示,要随时去研究经营的成本结构,考虑能不能用颠覆式创新降低成本。
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想法:第一个想法:减少成本损耗
路途上的非战损耗,大大超过了实际战争消耗,想办法减少这一部分的损耗应该是非常有效的。用今天的思维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一.修路:便捷的交通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沿途还可以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毕竟边关是固定地方。二.运输工具的革新:从承重,移动,稳定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升级,从运输材质到移动速度,实现效率的提升。三.各地建立战备仓库,战时作为前线供粮,闲时可以作为机动备用进行稳定物价。
在整个作战篇的最后,华杉老师特意提到了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的问题,对很多情况来说,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是最有效的方法,如何做却没有太多的头绪。在成本核算上,太多的时候都是觉得算不清的,意外情况太多,没有办法计算,这是最大的谬误。
第二个想法:战争成本和交易成本
作为理性人,应当在战争来临前进行成本估算,打一仗需要花费多少钱,对国家的损失是一些什么?若是进行交易,需要多少钱可以摆平?若是战争成本远高于交易成本,则应该尽量避免战争,若是避免不了,也应当尽可能做好准备,快速解决战斗,持久战是最费国力的。在除了国家荣誉之外的战争外,都应该进行对应的计算,选择最优方案。
作为感性人,有人来侵犯,就一定得打,但也需要进行一个准备,快速一战,并且打痛。写到这里,有些理解越到后面,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越小的缘故了,要知道在隋唐之后就很少爆发双方出动几十万人的战争了,看来都是读了兵书来的呀!!
这里想到之前在《大败局》一书中讲史玉柱的巨人集团怎么被拖垮的,一栋巨人大厦,成了巨人集团资金断裂的罪魁祸首,原计划1亿左右完工(1992年),结果用到了10亿……成本估算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东西,很多企业都是倒在了资金链断裂上……
第三个想法:转化优势
在战斗中也不能忘了转化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尽可能大的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从粮草、人员、消耗、各个方面全面转化,成吉思汗的以战养战和拿破仑的战争革命,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样的情况下,我能比敌人更能熬,当优势扩大到形成碾压,胜局就定下来了。从小局部开始,逐步蚕食对方,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既减轻了后方的压力,也能培养队伍的作战能力。
成本核算,优势转化,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