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沁,90后,牡蛎书店主理人。
吴怡沁的书店位于城南,2019年6月开始营业。和众多以书为媒介侧重去经营空间不同,她期望把真正的好书置于人前,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有意思的人,做“普通人的沙龙”。
开一家小书店,是多少人嘴上说说的梦想,吴怡沁却不管不顾的干了。能一直坚持把书店开下去,来到书店的人,也能发现“牡蛎”中藏着的好东西,寻获惊喜——吴怡沁对书店的未来并不焦虑。
“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
——狄更斯《圣诞颂歌》
采访:汐里三
撰文:汐里三
出地铁口沿路过五金店,香烟店,有傍大圆粗的大哥侃闲天,距离牡蛎书店几百米的路上,干燥静谧,虽有社区与学校,不见繁华。超市晃眼招牌劈头盖在店门上,再寻见右下角简单如号码牌的店招,一副酒香不怕巷子深,温吞坦荡的老店气派。
“珍珠在牡蛎中,被发现时最美。”“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且孤独。”手绘的是卡夫卡、钱德勒、伍尔夫...
如今言及独立书店,动辄谈生死大计,除了暗自佩服店主大胆,难免疑问她没有审时度势的眼色。
回答冷冷自在。
“都说城南是文化沙漠,开书店难,但反过来想,既然没有,那我就开一家。说不定可以呢?”
一句说不定,自负盈亏。
我为什么会开书店
-“我喜欢和知识待在一起,我已经不能忍受不和这些东西待在一起,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我又不能读书了,那怎么办呢?”
为店内的二手书架,捉住好书,说起杭州小有名气的独立书店,侃侃而谈,谦虚比起真正读书人,还差得远的吴怡沁,从小爱看书。
读书是钻进骨子里的自然而然,自认自己没有魄力,没有创业天赋的她,早先从未想过能开书店。
受在法律行业的父母影响,也怀揣对公正的向往,念法律。生活却悄悄为她埋下伏笔。那几年,在咖啡店,花店,书店兼职,和学艺术的朋友相谈甚欢,绕不开的是文艺日常。渐渐发觉,自己可能一直和并不擅长的东西待在一起,而对艺术的兴趣与探索欲却愈来愈强烈。
开书店的念头,清晰于间或在杭州小有名气的二手书店工作。店主有独特的经营理念,有别于她对独立书店岌岌可危的印象,这里生意红火,深受欢迎。
眼前景象,给了她信心。如果开一家都是好书的店,是不是也会被喜欢?
念头一起,蛰伏在内心的热爱,也变得具体。跟父母的沟通并无任何曲折,一家人都是直性子,日常的沟通都很顺畅,吴怡沁的父母觉得开书店是一件对文化人而言很好的事情。就这样,得到家人无条件支持的吴怡沁,没做调研,不分析客户群像,遇见租金合理,离家近的商铺,前后只用了三个月,开起了书店。
普通是抵御浮躁的自我修养,有趣是奖赏
-受台湾,日本颇有态度的独立书店影响,吴怡沁钦慕看似普通,不争,却足够坚持的书店。
牡蛎书店大约40平米,入眼朴素,少了畸零哗众刺激性的新鲜,环顾四周,竟觉得有些冷淡。店内书不算多,刚刚占满两面书架几张桌子,分类严谨。
店内出售新书、杂志、二手书等
把焦点还给书本身。
“现在的书价格不低,许多人买书是因为被营销到,等他发现自己买了一本不好看又贵的书,对书的印象会不好,失望了,更不爱看书了。这种感觉,就好像进了水果店,蔬菜店,蔬果不新鲜。”
吴怡沁在选书上花费不少心思。根据自己对书的敏锐度选书,也在豆瓣等网站检索,参考各类书单,用不同方式打捞好书。然后联系出版社下单,偶尔运气好,也能碰到网上满减大促的机会,如果遇见一次需购买几万才供货的出版社,她就找找看有没有相关书商在分销。
有关秋天的陈列
选书虽尽量周全,但也有熟识男生,调侃书店偏女性化,文学类书籍多,历史等社科类书籍少。她虽骄傲不语,心下却明了,和书店一起进步,拓宽认知领域,不争一朝一夕。
除此之外,比起自己喜欢什么,更多的时候,吴怡沁习惯思考一家书店应该有什么?
慢慢增添文创产品,小块童书区域,组织读书会,观影会…麻雀虽小,努力俱全。书店私人的气息也因此减弱。
“我自己也不喜欢去店主风格太明显的书店,会有一种入侵感。”
”邀请朋友书写的二手书包书纸“”‘看海的位置’,照片是朋友拍摄的海的照片以及心情“”店内随处可见的鲜花“
她享受和顾客保持一定距离感的舒适,也会悄悄在细节中揣上有趣,偶尔被人发现,就是一次对彼此默契的奖赏。
有人问,那你这个书店,有什么特色?她答,我这个人是怎样,书店就是怎样。普通也好,特别也好,都不是外在,而是藏在巨大书页背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品格。
书店是让普通人发生故事的地方
-“现在坐在这里,顾客从门外走来,我好像就知道气场合不合,有时也能自然地攀谈几句。”
以书为友,少了对热闹社交的游刃有余,初开书店,吴怡沁为每天遇见来往顾客心慌。
摘自:牡蛎书店公众号《店志:夏日终曲》
记忆里先入为主粗糙的印象,也让吴怡沁对沙龙聚会并不感冒。
“不止朋友,有时连路过的大爷大妈,也会进来问店里有没有读书会。那个时候就觉得,书店好像应该要有读书会,像在做一个任务。”
直到用心准备了《挪威的森林》读书会。在公众号微博招募读者,互相分享各自在书中发现的细节与惊喜,谈感想时,一起品尝书中提到的美食,邀请会弹吉他的朋友,低低吟唱。那个夜里她感觉到内心的柔软与温暖,第一次希望读书会可以一直开下去。
《挪威的森林》读书会
后来又邀请热爱黑胶唱片的发烧友,把唱机带到现场,见他不用拿资料,凭借记忆,侃侃而谈,光影声色,娓娓流淌。再然后是筹备下一次分享…
吴怡沁体会到了人与人突破距离界限,自然贴近的微妙,那是一种柔软的人情味。
他们可能不是别人眼中很厉害的人,这些“普通人”,谈着小爱好,有点儿小怪癖,他们可能是狭路相逢的书友,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他们怀揣宝藏,在这里闪过一次光。
这让吴怡沁笃定要让牡蛎书店成为普通人发生故事儿的地方,做普通人的沙龙。
“黑胶分享会”“《电子情书》电影放映”
开书店除了情怀,还投入了智慧与坚持
-“就好像去咖啡店落座,我们会自然地消费咖啡,但进了书店,却不习惯买一本书坐下看。”
书店的桌上,搁着“消费入座”的立牌。
采访快结束时,有女士问能不能拆书,她同意了,许久,见她落座,没有消费,还是过去提醒,对方配合的点了一杯可尔必思。
“吴怡沁亲手写的小纸条”
在吴怡沁眼里,落座消费,是对独立书店的尊重。
“体量小的书店,精于选书,可以减少顾客挑书时的眼花缭乱,当你独自站在书架前,其实是一次逃离许多信息干扰,纯粹安静的自我回归。”
翻开书页,或者平和恬静,或者心惊胆战,像一个个被撩拨到的小型事故现场,那是当下私人的互动,是用钱很难衡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初中生,对阅读可以说有着毫无保留的态度,不问折扣是一方面,选择的更是莎士比亚、黑塞、加缪。在一个开始自觉,好奇心和探索欲都极旺盛的年纪,读真正的好东西,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一家书店以它原本的样子出现,自然生长,是吴怡沁对好书店的理解,而映照出顾客的反映,是她以独立的姿态,和这个世界浮躁声音继续抗衡,守住一方纯粹的动力。
“理想的午后”
聊起某家坚持三年终于无法维持的独立书店,吴怡沁透露出佩服。或许目睹了太多书店的命运,她对牡蛎书店最低的期待仅仅是“不亏”。
“希望我能坚持开下去。”
采访前夕,吴怡沁放在门口的宣传黑板被城管搬走了,理由是临时性广告。书店的日常除了文艺轻松,也少不了鸡毛蒜皮,就像她说的,一家独立书店就像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步调,多少得花点时间。
认识更多有趣的人
何为有趣的人?
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庸的人——这就是九五外的答案。
过去的两年,九五外陆续采访过数十位有趣之人。今天,我们也立一个小目标:与你继续分享100位有趣平凡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