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与诗意——《古诗三首》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就和这三个传统节日有关,分别描绘了古代人们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时的生活场景。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意: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春风为新年送来了温暖,人们畅饮着屠苏酒。
在农历正月初一的这天清晨,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千家万户都在忙碌着,纷纷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古代还有哪些诗人写过有关元日的古诗呢?
陆游在元日这一天捧书读,思报国,觉得有点儿闷了,就拿起梳子梳梳稀疏的白头发:
新年书感
(宋)陆游
早岁西游赋子虚,暮年负耒返乡闾。
残躯未死敢忘国?病眼欲盲犹爱书。
朋旧何劳记车笠,子孙幸不废菑(zī)畲(shē)。
新年冷落如常日,白发萧萧闷自梳。
相对于冷清的陆家,戴复古可就忙碌多了。他家元日的主要活动是拜年,他家五世同堂,上下总共两百人一同拜年,每个人穿戴整齐,在新年酒宴上拜年的场面十分壮观:
岁旦族党会拜
(宋)戴复古
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春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二、声音的传播
《元日》中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噼啪啪”的爆竹,到底为什么会响呢?
从爆竹声说起
当人们点燃爆竹的“小辫子”(引火线)后,火就顺着“小辫子”进入到纸筒内,遇见了黑色的火药(由木炭粉、硫黄和硝酸钾组成),黑色火药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且放出许多热量。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了好几千倍,但爆竹这个小房间实在太拥挤了,于是气体们使劲一挤,盛放爆竹的纸壳就炸裂了,发出了轰隆巨响。
声波和它的“交通工具”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存在的。声波像是一位乘客,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介质),不同“交通工具”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在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1050米/秒。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所以我国古代的士兵会枕着箭筒睡觉。古代的箭筒是用皮革制成的,把箭筒放在地上,再把耳朵贴在上面,当同样的声音从远方传过来的时候,枕在箭筒上听到的声音相对较大。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地发现敌情。
而在松散的、柔软的、有弹性的材料中,声音则会被吸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具有隔音效果的门,它们往往蒙着一层很厚很软的材料,这些又厚又软的材料就是为了吸收声音,从而达到隔音效果。
回音是个好东西
在遇到阻碍(大山、房子等物)时,声波不会“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立刻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音。
科学家利用声音在海底的反射,来测量海洋的深度。他们在船的底舱里选择一个靠近船底的地方,安装一个有声装置,等到装置发出的声波穿过水层到了海底后,就会反射回来,折回到水面上来,这时,装在舱底的灵敏的仪器就把反射回来的声波接收下来。通过测量发出声音和回声到达相隔的时间,再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声音在水里的速度,就能计算出反射面的距离——海洋的深度,知道了海洋的深度,我们就能保证航行的安全了。
三、亦真亦幻的清明雨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意: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路上的行人有些迷茫哀伤。
借问牧童,何处可以买酒消愁呢?牧童伸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为什么清明节总是会下雨呢?这是因为每年的清明节都在4月5日前后,正是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的势力显得不那么强大,并且逐渐减弱。这时候,副热带高压开始加强西伸,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跃跃欲试了,冷暖空气经常在南方交汇,它们势均力敌,所以造成了南方阴雨绵绵的天气。
四、小朋友可以喝酒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意:
独自远离家乡的少年游子,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孤苦无依,这种思乡之情一到佳节就会更加强烈。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身佩茱萸登高,也会因为少了我,而生出遗憾之情吧。
有的大人会在饮酒的时候,怂恿小孩子尝一尝,用筷子蘸一点儿,或者是拿着杯子让他们喝上几口。
那么,小孩子究竟能不能喝酒呢?小孩子和大人不同,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发育还不成熟。以肠胃为例,如果小孩子喝酒的话,会影响胃酸和胃酶的分泌,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会造成胃炎和胃溃疡。
如果一旦上了瘾,长期饮酒就会影响肝功能,损害大脑细胞,造成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如果以后有大人在饮酒时劝你喝一杯,你一定要坚决拒绝,毕竟身体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