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将《心经》逐段解析完毕之后,总体上再来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心经》的总体视角一直禅定于“空”的超越智慧视角,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即使中间我们说过,【照见五蕴皆空】似乎是有降低视角维度的迹象,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那只是“空”之超越视角的一种“随机变化”而显出的妙用,作为生命主体性的“空”之超越视角,其实一直未曾有过任何的动摇。经中说: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诸佛菩萨在开示甚深般若智慧法要的时候,同样如是,善能演说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者,即“空”之超越视角也。
《心经》诸句,字字句句,皆安住于“空”之超越视角,字字句句,皆回向“空”之超越视角,字字句句,皆指向“空”之超越视角,字字句句,皆开显“空”之超越视角,字字句句,皆展示“空”之超越视角,欲令听闻之人开、示、悟、入“空”之超越视角。
《心经》所开示的“空”之超越视角,有理,有教,有修,有证,有显,有密,有传,有印。可做因地之理,可为道地之法,可做果地之鉴。
在宗教文化中,通常而言,皆有两种救度方式。一是因信得度,二是智慧解脱。
民间有谚: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说的即是因信得度,一心持念弥陀观音,皆可往生极乐净土。
禅修之人则常说:时时观自在,处处妙吉祥。说的即是智慧解脱,时时观心,处处觉照,觉而不迷,自在吉祥。
不知道您是否发现,在两种救度方式中,观音菩萨皆是其重要的救度所缘境。
观音菩萨,既名观世音,闻声救苦,慈航普度,又名观自在,止观双运,定慧解脱。
前者突出慈悲大愿,后者突出智慧大力,此皆“空”之超越视角之大觉妙用也。
用于自觉,则突出智慧,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外求不如内求”,自观自照,自觉自在。
用于觉他,则突出慈悲,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常发利众度生大愿,圆证无上菩提。
这两个方面皆圆满含摄于“观音菩萨”这一善妙法相之中,是为观音信仰之不共殊胜之处。
而在观音菩萨的善妙法相中,有一个非常强的突出象征,就是观音菩萨的头冠上,始终有一尊阿弥陀佛的法相。
这在其他的菩萨法相上是比较少见的。这象征着什么呢?这象征着,其实佛的法相才是真正的重点。
众生顶礼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却始终在顶礼阿弥陀佛——无量光如来,无量寿如来。
这象征着,观音菩萨之所以显现出观音菩萨的形象,完全是因众生所需而显现,其心则始终安住于佛的智慧境界。
在佛经中亦有经文专门开示说,观音菩萨乃古佛再来,久远劫前已经成佛,其号名曰正法明如来。
只是为了在极乐净土辅佐阿弥陀佛,以及在娑婆世界辅佐释迦世尊,而示现为菩萨相,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佛经中任何一种故事或说法,皆有其表法的含义。上述说法即是让我们通过观音菩萨的故事了悟到,其实,在广度众生的菩萨法相背后,真正的主角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空”之超越视角。
佛经中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名号,皆是“空”之超越视角的“异名”,皆是其善妙法相。
其实,何止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呢?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所有的亲人,朋友,孩子,同事,认识以及不认识的人,其生命的真面,不都是这“空”之超越视角吗?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不同呢?这就是究竟平等的真相。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谁更高,也没有谁比谁更低。其差别不在于“空”之超越视角这一本体,而在于有没有让这一超越智慧本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觉醒,觉照,觉观,觉而不迷。当这种作用没有显发出来,即名曰“无明”,亦名“迷”。当这种作用得以显发出来,即名为“光明”,亦名“觉”。
而创造条件激发这种作用,促使这种作用生起的过程,以及生起之后不断稳固的过程,即是修行。其中所需要用到的方法,即是法,即是经。
而最好的法,最好的经,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即“空”之超越视角,亦即视角学所言之超级视角。
此经,此视角,乃一切诸佛菩萨修行、修证之核心心要、心髓,有缘遇之者,皆应敬心以待,静心而学,净心而修,镜心而明,竟心而证。
愿所有生命皆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愿所有朋友早证菩提自在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