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条热搜微博。博主在超市看到有小孩想吃草莓,奶奶嫌贵不给买。小孩大哭。
博主的建议是给孩子买点尝鲜,少买点垃圾食品就把这钱挤出来了。
没想到,无数条评论攻击她——何不食肉糜?说她不知道世上有人多穷多穷,山沟的人裤子都没得穿……
后来我把这个事讲给了同事听,结果回复竟出奇的一致:如果是在超市就不会买,去草莓园摘就会考虑。
“如果小孩哭不停呢?”我又问道。
“转移他的注意力。兜一圈看看别的。小朋友也不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只是那一瞬间草莓吸引到了他。”D同事说。
“对呀对呀,我上次带我女儿去商场玩,她看上了一个三四百块的玩具,我就带她去看了另一个几十块的,最后她也照样开开心心的。”J同事附和道。
“那你呢?” J又问道。
“我还是会买的。少买点,买20块钱的。满足小孩子的需求,并没有什么。”
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有时候真不需要多少钱。很多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不是没有钱,只是不认同这样的消费,不重视孩子的需求而已。我们父辈很多人喜欢“多而廉”,而我更期望的是“少而精”。
40一斤的草莓我也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我的女儿很想吃,我一定买给她尝尝,哪怕只买半斤也好。有次逛超市,女儿坐着推车,突然哇哇哇哭得不可开交。我问她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她带着哭腔对我说“我想吃个巧克力”。
我和太太曾多次对女儿说:你有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能满足的该满足的,我们都会满足你,满足不了的,我们会跟你解释清楚为什么。但是有个前提是,我们都要好好说话,因为哭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又语重心长地重复了这一段话,让她好好冷静,再好好说清楚想要什么。后来我们也满足了她的需求,给她买了巧克力。我太太一直担心巧克力对牙齿不好,我们在满足了女儿的同时,又跟她说明了巧克力不能多吃,而且要及时刷牙。回家女儿也主动刷了牙,她开心地度过了这一天。
孩子哭只是需要大人同理他的诉求,或者说只是一种手段。大人好好说,孩子也并非非要不可的。当然我们都是尽量满足,总觉着这样养大的孩子心里没那么多委屈,人生也畅快一些。
小时候最深的幸福记忆,就是小姨给我买了一只铁皮绿青蛙和一个崭新的文具盒,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到现在都记得。小孩子小但不代表她没有记忆,保不齐什么会扎根在内心深处。小小的满足,只是为了告诉她,她被爱着!
换言之,如果家长一味地考虑省钱,孩子多半会自卑。即便经济上确实有压力,可还是可以尽自己力量给孩子最好的。就算我们不能消费得起昂贵的东西,尝试去买一次或者少买点,也并没有什么损失。知道什么是好的人才会努力达成自己的意愿,连给孩子尝试好东西的机会都没有,那努力追寻美好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不是吃不吃的起的问题,40块钱,谁手里都有,就看愿不愿意买。更多是消费观念问题,匮乏观念,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太太常常会买些新奇的水果特产带回来,有时候女儿大快朵颐,有时候一口不吃,我母亲是基本不碰的。为什么?因为骨子里总觉得贵,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吃她就满足了。结果冰箱里时有东西放坏了。
孩子和我们都在不断地成长着。总该是要提升下生活品质罢!
只有内心满足了,才能充满自信,迎风破浪。而迎风破浪地根本也是让自己过得舒坦。
我做不到要求孩子一边在吃穿用度上向条件最差的人看齐,一边要在学习上向成绩最好的人看齐,这本身是非常矛盾的。这个结果就是让孩子陷入混乱,一边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品质,一边又没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最终一直活得不开心,也提不起精神。
在孩子小时候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最划算的。因为孩子越小,要满足他们,就越容易,性价比也越高。一张两块钱的贴纸,一个一块钱的棒棒糖,五块钱的冰激凌,他们都会开心很久了。等孩子长大了,你就是给孩子一百块钱,孩子都不一定想接,接了也不定会多开心。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满足孩子,孩子最开心。
在孩子最想要的时候,不断拒绝孩子,等将来你想给孩子时,孩子早已不想要了,给多少倍的钱,都无法暖化孩子那冰冷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