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民国老日记系列《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刘百川著),感触颇深。
“关于儿童的桌椅,桌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三加一寸,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二等,重行修理一下,以桌椅至高矮,分为六等乃至十二等。每一桌子和一椅子,都编有号码……”
“因为黑板离地板的距离,以二十四寸至三十二寸为标准……”
“平常还要训练儿童读书的时候,手要干净,不要折角,不要批画,不要落地,不要重压,不要随便卷束,不要抢夺以致撕破,这样也可以经久不坏了。”
开卷,这样平实而具体的记录太多,有关于打扫卫生的,有指导如何保护书籍的,有讲开会的,有讲教学的,一字一句,句句箴言,满满都是教育的用心用情。“情怀”这样的词用在这里,都略显逊色了。
曾经看过民国课本上丰子恺画的插图,那简洁明快的画面,配以几个词一两句话的文字,简洁,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是悠然、淡定与安静。这样的感觉在刘校长的日记里,处处可观,处处可感,读之,眼前仿佛站立着那么一个人:清瘦,矍铄,戴一副圆镜片眼镜,一脸平和,满脸微笑,轻轻踱步于校园里。
教育本就没有多少大事,也不敢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教育是小事是教育的本来。现在,教育成了大事,因为人们都没有了自己,一切围着孩子转,孩子是天,教育就是天大的事。这由小变大造成的结果就是教育得连颠带跑,教育得天天革新,教育得众星拱月,教育得本末倒置……教育没了教育需要的慢,也没有了教育应坚守的纯净,更没有了教育者的尊严与高尚。
刘校长做的记录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就从这小事中我们能看到一位痴情于教育寄情于教育的先生,刘校长是诸多校长中的一员,但却能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真真是教育人的楷模。
如此,为一大事而来将一事做成一生之事的,还有陶行知,还有霍懋征,还有前行路上执着的你,我,他。
教育,需要如民国时期那般的慢,静,纯……我们当不舍昼夜,踽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