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年,很少再有闲情忆起从前时光,那天大早上看了同学高原麦客的文章,很有同感,也勾起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跟爸爸交公粮,有关系的一直插队,天黑了终于排到了跟前,公家人用牙一咬,一吐,说不干,拉回去。爸爸给人家说好话,低三下四地求人家,终是不行。其实,就怕退回来,我们已经晒得很干了。
漆黑的夜,我爬在板车的粮食上,照着手电筒,我一打瞌睡,手电筒就掉到板车上,我赶忙给爸照上……爸爸吃力地拉着车上的麦子和我,喘着粗气,七八里的土路,感觉很长很长,那时我还很小,但记忆很深刻。
收粮人的不耐烦和鄙视,爸爸的无助和辛劳,深深地刺痛了我,那好像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的不容易,也第一次心里有疼的感觉。跟老公说一次,哭一次。老公说,谁家都这样的,那时候都苦,谁不受收粮人的刁难?他说没我小时候那么多感受,也没我这么敏感。
这是我第一次心疼自己的爸爸。
小时候很多记忆都不是完整的,就像一个电影画面一样,就只是一个场景,还有自己的心情。但这种画面串联起来,就构成了童年的底色。
小时候没有幼儿园,但有学前班,因为在我记忆里,从小学到外地上初中高中,爸妈从没看过我,所以记忆中的下雨天,妈妈接我放学,应该是上学前班时。
只记得雨下的很大,我打着黄色的油皮伞,伞上面还有个小洞,爬在妈妈背上,妈妈脚一滑,蹲坐在泥地里。
记忆就只是停留在这个从泥地里起的时刻,妈妈很瘦弱,起了好几下,都没起来,喘着气,背着我,我想下来,但被妈妈无声地拒绝了。手撑在泥地里,吃力地起立,背起着我。
那个画面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我记得我心有不忍,有愧疚-妈妈因为我而摔倒受苦。那时候不懂得心疼的感觉,但我想那时一定是心疼痛了,才会刺激我的记忆,烙印在我心底。
小时候妈妈怎么爱我们,我都没有记忆,但唯独这件事,虽然很平常,但对我非比寻常。
从那个时刻,我的心开始被爱滋养,在这以前,父母怎么爱自己,怎么宠溺自己,自己毫无感觉,感情并没有流动起来。作为爱的接收方,因为年幼,没有感受到。
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感受到了,所以心开始动,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受到爱的启蒙教育。
最近看心理学的书多点,才知道童年这两件平常事,奠定了我和父母的关系,坚信父母对我的爱,我有着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我和父母心一直感觉想通,关系非常融洽,才会有勇气去面对外面的生活和挑战。
所以父母点滴的爱,滴水穿石,爱真正传达到孩子内心的时刻,是不和你打招呼的,可以是不经意的任一时刻,你也许没有一点记忆,对孩子来说,却是生命的烙印。那个时刻,孩子的心里有了爱的种子,根开始扎入爱的大地,成长就开始了。
同样的,恨也一样。
所以,给孩子什么样的土壤,取决于父母平常的一言一行。身为父母,不能随性,全然地去接受孩子,爱孩子,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孩子已然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今天在西安上吴铭峰课,其实真是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吴老师无数次提醒我们:
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时时刻刻。
和我们怎么做父母殊途同归,平常一言一行,皆是修行。每个独特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怎样尊重,落实到平常细微处,实属不易。
共勉
(出门在外,这次不用公号发了,排版也将就了,简书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