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4个半小时看完罗胖《时间的朋友2018》跨年演讲,虽然网路上褒贬不一,但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不错的知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人人有机会,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演讲中出现了不少的金句与有趣的例子,还有许多代表2019年新趋势的关键词,基本是透过5个问题来贯穿整个跨年演讲。
罗胖认为,趋势这个字眼太宏观了,而对普通大众来说,好像又太远了点。比如说区块链、AI技术、大数据等,这些趋势都代表了未来的大趋势,一般人是无法掌控走向的。而小趋势,是发生在你我多数人周围,就如“多米诺效应”,开始的影响不那么大,却因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累积而产生大趋势、大潮流。
“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趋势就像是海啸,而小趋势看起来就如稍微看起来有点大的小波浪。如果你能发现它,就能站在上边享受到时代进步的乐趣。4G网络的普及,移动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商家几乎都可以在网路上开展电商,或是移动电商,刚开始把握这些小趋势的商家,也就是最早吃螃蟹的那些人,一跃成为电商大卖家。
我们不妨再想象一下,未来5G网络的普及,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AR技术的不断发展,平台的算法不断迭代、改进,对人群的推荐越来越精准,电商的未来肯定会有无限的遐想。而那些做得比较成功的电商卖家其实就是利用大趋势下的小趋势,找到更大的流量与客源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会有好消息,也会有坏消息。坏消息是,小趋势就像快速进站又快速出站的城巴,每一班车停靠时间都非常短,看起来好像都是末班车,让人感觉不搭上就没有机会了。而好消息是,小趋势没有末班车,永远都有新的机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做好准备,别总是站着旁观,赶紧努力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2-
对于“小趋势”,罗胖在演讲中说,“凡是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理解抽象的问题是人类演化的能力,要了解一个产业的经济情况,可以从它的GDP来进行深度观察。对于我们这些职场人士来说,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则可以透过他/她的绩效、工作成绩来观察。
但是,这些数据真的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些抽象的数据不见得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比如,科技行业与服务行业的产值一样,但数据反映出来的价值含量却完全不一样。再比如,某一个人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而这个人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是职场精英,难道他的绩效垫底就代表了他的能力非常一般吗?
所以要看见事实的真相,就要学习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所倡导的“第一性原理”,透过现象来看清楚事情背后真正的本质,进而得到真实的答案。对于个人来说,看事情不能过于看表面,要深入思考一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所在。一个蛋糕好不好吃,不能仅仅只是听别人的道听途说,要自己亲自试过才能知道真实的味道。
另一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反共识思维。而所谓的“反共识”说的就是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别人对你的行为理解没有共识,市场对你的创新没有共识,而种种的非共识都会带给人无形的压力。但同样也是让你成为领导者,或是时代弄潮儿的原因。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但回头一看,却没有人跟在后面,那是多可怕的事”。
正因为你走的路是没有人走过的,也没有任何先驱的经验可以学习、复制,所以后来才会有人跟随你。而因为你做了,就会成为领导者,这里还有一个重点,非共识并不需要的是新共识。因为非共识可能是延伸至旧的共识,而它有可能是来自于更深层面的共识,如同旧的酒用新瓶子装起来,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味道。
-3-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印章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圣诞老人原本是穿绿色衣服的,但后来有了可口可乐的宣传与营销攻势,渐渐地把红色衣服的圣诞老人定格在人们的心智,而这个红色衣服的共识,也在更早之前就被定下来了。电竞产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产业,许多年轻一代为它疯狂,年老的一代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其实人类自古就有喜欢竞技的共识,而电竞无非是利用电子竞技平台重新表现出人类本身就有的共识罢了。
所有的新生事物、新共识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一开始不被大众所接受而已。所以面对一个新观念、新产业诞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开始就抱持旧有的观念,或是不应该想它们是否做得太超前了,而是自己是否想得太浅薄。
第五季《奇葩说》曾经有过一道辩题“该选择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低薪但喜欢的工作?”许多微信公众号与朋友圈都对这个辩题产生了讨论,其实辩题本身已经就把工作区分开了,要嘛只能选择喜欢,要嘛就选择高薪,两者只能选其一,这也太难选择了。难道我就不能选择既高薪又喜欢的工作吗?
然后我们可能就会陷入痛苦的抉择,究竟是要爱情,还是要面包呢?然而,人生未必只有二选一,可能也有第三、第四个选择,喜欢有分程度的喜欢,薪酬也有不同的形式与等级。人们的共识认为:我不是IT专业毕业的,肯定不能当一位程序员;我大学是二三本,未来的出路肯定不如一本强;我已经在某个公司、某个岗位工作了10几年,我想转行,肯定不可能。
因为受到共识的束缚,大多数人都跳不出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无法用成长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若能有“非共识”思维,就不会自怨自艾,反而会持续不断地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找出如何培养并证明新职位所需的能力与方法。这些人认定只有这个方法才能达到目标,即使遇到强大的困难也不愿意调整。
-4-
所以问题不应该是“该选择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低薪但喜欢的工作?”,而是,「我要如何让我自己得到更高的薪水,更喜欢的工作?」,然后去探索「高薪水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喜欢的工作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是我可以接受,有办法做到的,我要经过什么样的努力」,然后持续不断地去尝试。
这个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两个工作、两种薪酬模式,我们喜欢的事情也並不是只有一两样,世界不是只能二选一,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开放的探索过程。放手前进,不停修正,享受过程,并从过程中成长,而在这当中,带有好奇心与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人“误入歧途”的原因,是认为人生只要提出个计划与目标,然后做出最对、最棒、唯一的选择,就能一帆风顺,甚至一路闯关到最后。但是当事物无法如预期时,反而会受到很大的挫折感,觉得自己“很失败”。人生对他们来说,像是着色画,要按部就班在指定的格子上填上相应的颜色,但事实上,人生比较像一幅抽象画,可以有无数种诠释与挥洒的方式。
联想一下画画的过程:拿起自己有的笔,沾上手边有的颜料(限制),开始在布上边画边尝试,逐渐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笔?怎样的颜料?适合怎样的握笔力度(能力)?搭配怎样的布料(领域)?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也是我们自身最美好的艺术品。
-5-
在不确定的年代,虽然我们会知道许多大趋势,但也会有许多我们可能尚未知道的“小趋势”会出现。我们不能继续抱持旧有的共识,要勇敢地去接受“反共识”的新概念与新事物。要想告别过去,我们必须涉及未知的世界与领域,这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真正认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自认是有一个有偏见的人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自认是一个客观、公正的人,至少不应该是一个有偏见的人。但事实上,偏见是人类心智内建的机制。说得通俗一点,人不只对很多事情天生就有偏见,人其实也是善变的,会在一瞬间推翻自己原本认同的事情,也难怪,我们会对做过的事情后悔,还会对自己的抉择犹豫不决。
如何有勇气选择较少人走的路?我们都听过,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怕太拥挤,因为人多的地方通常竞争激烈,机会不多,对自身的发展也不是很有利。可是,要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择多人待的地方,这就代表着这个地方很稳定,至少不会出大的差错。可是人少的地方,却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
所以,要如何有勇气选择那条较少人走的路呢?其实关键就在于,降低那条路对你的不确定感。国外的心理学博客上有说到,人在面对不确定时,会利用3种偷懒的方法帮自己做决定,分别是代表性、可得性和定锚。所谓代表性,就是人在做判断的时候,会倾向于某个理想的范例,去判断眼前的事情是否合理。比方说,股票市场连续出现好几天上涨、好几天下跌,或是涨跌互见,长期来说都是存在几率的因子,不应当每次都被看作特别有因果的关系去错误地解读。
再来就是可得性偏见,如果你越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就越容易想到某件事,那件事对你的影响,或是觉得那件事发生的几率就越高。比如我们出门不久,看到路边发生严重的车祸,当天你开车时就会特别的小心,发生严重车祸的现场画面会不断地萦绕在脑海中。若你打算离职找更有前景的工作,但新闻媒体不断地传播就业市场疲软、某几家大公司突然大规模地裁员,我们就会更保守地看待就业市场与做离职的决定。
一般来说,可得性偏见并不会造成生活中判断的大错,甚至可以让人更小心行事。但如果你在做决定时,脑中浮现是误导人的信息与资讯,那么你就很可能会犯下大错。
-6-
关于锚定效应,可能许多人都有对此了解过,这是指我们在做判断时,会随着最早或最近接触到的信息与资讯,而去调整想法。其实无论是代表性、可得性,或是定锚,这三个认知偏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关键点,就是拿什么当做参考。
如果你想离职创业,看了太多创业失败的例子、听了太多创业失败的故事,你就越会守护在自己的舒适圈当中,不敢轻易地离职创业。同样,如果你要鼓起勇气去跟喜欢的对象表白,你就应该多去找成功的例子与故事,以此来提振信心,不然听了太多的失败例子与故事,你就会止步不前,不敢行动。
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太多太多的新媒体出现,网路上也出现太多太多的励志文章,或是所谓的鸡汤。罗胖这几年做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被许多人说成是鸡汤,但我个人却觉得还是可以学到一点点的养分。再延伸这个问题来思考,究竟看励志的文章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我们看完后不行动,当然是没有用。但如果你是已经在行动的人,偶尔透过励志的文章、书籍、电影,甚至是跟已经获得成功的人沟通、交流,至少我们会更肯定自己正在走的路,即使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我们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之前,我们要先有能力想象活在达成目标的那一天。
对未来想象的轮廓,是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通常认定一件事情不可能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让它发生的环节,其实就是我们的想象力不够。而每个人都在累积的知识及经验中所束绑,无法随时归零看待事物,这样就容易在面对事物时被累积的知识跟经验所污染,以及加工而生出偏差的想法及观念,导致影响之后自身的言语及行为变得更加谨慎。每个人都想对于自己的人生付出,但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在何处。
-7-
马可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类似的事件往往会再次发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而是人为地让它发生的。所以,你的决定很重要。如果你想看到未来,你要看的就不是主流技术,而是要看那些处于边缘的创新技术,或是创新者。
这点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的市场中都会不断地发生,许多重大创新一开始只是关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有了实验的空间。最后他们这些原本的“玩具”变成了“工具”,把“小趋势”变成了大趋势,再把大趋势变成了“产业化”,也等同于把商业拼图的最后一块给补足了。
想一想十年前乔布斯推出了iPhone,有谁能预测一个智能手机能改变世界?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很多新兴产业都没办法变成一股浪潮,盛行在我们周遭。但是,十年后,库克一封致投资者信告诉我们苹果手机销量趋缓,除了股价大跌回应外,这个讯息又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的技能、衍生更多的需求,也发展出更多不同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当我们忧虑明日的工作在哪里时,未来的工作很有可能不会以我们熟悉的形式出现。一项新的发现或发明,只有在被共享后,才能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即便面临深刻变革的时代,但有些事情也是不变的。包括我们应该带着目标感做事,並且要能养成正确提问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应该去思考,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把眼光放远、设定大胆的目标,並创造多于自己获得的人生价值、渴望比今天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