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带来的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谈美》。这本小书一共由15封信写成。朱光潜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读的美学入门书,但我觉得,我现在读来,依然需要努力。
这本书提到了几个很引人兴味,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比如:
1.当你在河边行走时,你看到了岸边的柳树,同时也看到了河里柳树的倒影,那你觉得是岸边的柳树美,还是河里的倒影美?为什么呢?
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理由——美是需要距离的,一旦太贴近生活,不免想到其实用的目的,比如遮荫、伐木烧火之类,对于美的欣赏就不纯粹了,自然美感不如看河里柳树的强;与之相比,河中倒影与我们的生活需求无关,且艺术的整体性比较突出,所以河中倒影会显得更美。
2.美的本质问题。美到底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我们人的主观感觉?如果说美是物的客观属性,那为什么我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美的感受那么不一样?(比如刘姥姥她就在那里,她到底美不美?似乎见仁见智。)可见美不纯粹客观。如果说美是人的主观感觉,那为什么就看着泰山美,土堆不美呢?可见美不纯粹主观。
朱光潜先生的解答: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可见,美是主客观婚媾后生下的婴儿,审美力的培养既要激发先天审美眼光,又赖外物的锻炼和促进。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足可以代表这本小书的可读之处,可深可浅,又有高度,是我们审美的引路入门之书。
这本书里还谈到了许多我以前认识不清的一些问题,一些零散的美学观念,被朱自清先生戏称为“杂拌儿”的,在这本书里有了一个初步系统的认识。比如美感和联想的关系,是不是联想起来美的,就算是美感?其实这个问题我现在也是思考不明白,就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典型的诗歌例子就是朱光潜先生举的“记得绿罗裙,时时怜芳草”,这句诗的美,和它所引起联想的事物的美有没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