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他美德诸如仁义礼智信等受到普遍质疑与背弃时,只有孝字的大旗还在迎风飘扬,而且很少有人怀疑“红旗还能打多久”。
孝当然是儒家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之一,并且儒家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顺,所以孝和顺经常结伙出现,是为孝顺。后世儒家经典,青少年的紧箍咒《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那意思就是不管父母说的是否正确做子女的都要无条件服从,虽然后文“亲有过,荐使更”但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就是父母错了做子女的要好言相劝,好言相劝父母还是不听,怎么办,那就等父母高兴了接着劝,还是不听那做儿女也不能让父母陷于不义,那就痛哭流涕地求父母,即使挨顿胖揍也无怨无悔。看出来了吧,多不讲理,父母可以随时责罚孩子,孩子只有顺承的分,而父母犯了错怎么样,孩子要好言相劝,不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地劝,为此挨顿打都有可能。怎么你做父母的这么娇气,还要孩子惯着你,难道真理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吗?这还是父母活着的时候,父母死了子女怎么办,《论语》里子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爹死了,生前立下的规矩儿子三年不能改,这才算是孝。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父母与子女根本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在大多数的时候是正义与真理的化身,而且被道德赋予无上的权威(当然是在家庭里面),晚辈只有绝对服从的分。可事实证明,这世界上混蛋的父母不在少数。碰到这样的父母孩子还要好心加耐心再加苦口婆心地劝,怎么我当儿子还有罪了?
有人说孔子这么伟大,这点道理都不懂?其实他不是不懂,他心里门清着呢,孔子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家国天下,就是家国一体,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国家国家就是这个意思。他强调家长权威的同时就强调了国君的权威。因为强调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从道德上更容易讲通,那是关乎人的根本的问题嘛,就是说你子女是父母生出来的,然后父母再抚养你(虽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身心的伤害),作为一个人你不能忘本啊,所以对父母子女要言听计从,天经地义吧。其实这种观点有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错误,那就是不是因为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就应该孝顺父母,而应该是父母生了孩子,那就要抚养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父母在生孩子之前没和孩子商量。你可能会说我在开玩笑,不,我是严肃的,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孩子没有选择自己出生的权力,每个孩子的来到人世都是被动的,被人操纵的。多数孩子都是父母寻欢作乐的副产品,抑或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某个目的的有意为之,比如传宗接代。有几个是为了说我要创造一个生命让她和我一起享受这世间的美好?即使是怀着这样的目的,可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吗?与其说让孩子共同和自己享福还不如说找个下一代和自己一块受罪,以免自己孤单。所以说父母对子女具有悉心抚养的责任,而子女对父母没有孝且顺的义务。这样说视乎有些大逆不道,冒天下之大不韪,尤其老爹老妈看到肯定会伤心的,但没办法,真理就是这样赤裸裸的,而道德多是披着羊皮的狼。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撕掉羊皮还狼以本来的面目。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父母抚养孩子长大成人,难道孩子不该尽赡养的义务吗?其实赡养老人的责任在政府和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在成年期他为社会为国家工作,纳税,他理当享受政府和社会对他的回报。所以赡养老人不应该作为子女应尽的业务,这个责任在国家和社会。
当然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既然是美德,那就是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有人孝顺父母,我们该赞扬他,有人不孝顺父母,我觉得也无可厚非,至少不能说人家道德败坏,因为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德治国的国家,先有几个所谓的圣人提出一些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比如仁义礼智信,然后拿这一套高标准去要求人,达不到就用舆论的唾沫淹死你,甚至用法律的手段制裁你。
现在国学很热,我们在重拾传统精华的同时,也要警惕传统思想中糟粕的东西,既不能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也不能驴粪蛋和果子一起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