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曾经给予很多读者深思,时至今日,仍然会有很多的启发。让我们重新追随着涓生的叙述,去那寂静空虚的会馆、去吉兆胡同他们曾经满怀希望的小家一探究竟。
可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经历了一个时间酝酿,逐渐让人们可以接受其爱情转变。本文将用一些歌曲的名字来对涓生与子君各个时间段的爱情进行描述,来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爱情悲剧的,以及探究其根源。
正文:
一、“好不容易”
读罢《伤逝》,难免会有几分伤感与凄凉,同时还有痛苦与愤怒。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在那个时代,像涓生、子君他们这种不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自由结合,私自同居,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可以说在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社会里,仅凭个人的力量来与社会抗争,脱离社会来寻求所谓的“幸福”“爱情”,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涓生与子君却用自己的行动来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他们的结合会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好不容易才能走到一起,开始了他们所期待的崭新的生活。但是当时的社会也成为他们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不容,人们的不解,各方面的压力都阻碍着涓生与子君。他们顽强的抗争,好不容易走到一起,他们能抛弃种种,但始终抛弃不了这个社会,他们想改变社会却又无能为力,就像涓生的名字一样。“涓”是细小的意思,“涓生”可以理解为社会中渺小的一员,注定他两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社会原因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二、“你是你的”
涓生对子君刚开始总是谈论一些先进的思想,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泰戈尔、雪莱等。等到半年后,当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涓生的灵魂不仅受到了震动,而且有“说不出的狂喜”。显而易见,震动是因为子君的勇敢和经过半年洗礼后其思想与行动都进步的如此迅速。狂喜的一方面是像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希望;另一方面,子君在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这句话,意味着她勇于反对胞叔和父亲。这样,两人在爱情道路上的障碍已基本扫除。“你是你的”也是对子君这一时期最好的阐释。这也是两人可以迅速结合的原因之一。
三、“至少还有你”
子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压抑的太久,从涓生那里接受了新的思想,从而也爱上了涓生。她就好比弹簧,压得太久,反弹的弹力越大。为了爱情,为了涓生,她变的勇敢。涓生成为了她挣脱枷锁,拨开迷雾的支撑点,即使抛弃家庭,她认为至少还有涓生在身边支撑照顾她,这也是开启自己幸福之门的钥匙。
其实对于子君而言,什么思想都不过是个幌子,是过眼云烟,她需要的只是爱,相信的也只有爱。与其说她是受新思想的感召,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宣言,不如说她是在爱情中发现了自我。爱情的确是一种激发人奋进的力量,对于男性来说也是如此,涓生就说过:“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涓生和子君正是依靠彼此来一步步前行。(至少结婚之前是这样)“至少还有你”的信念也是这一时间段两人勇敢、反抗的保障。而双方的保障在其中一方发生倾斜的情况下就会失衡。
四、“糊涂的爱”
当子君发出“我是我自己的”宣言时,我们都会被她的勇气所感动。但是沉静下来仔细想想,子君对涓生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也许仅仅有的是崇拜。子君对涓生的爱,虽是那样的专注,专一,勇敢,但是其内容不乏空洞虚无,不切实际,是一种“糊涂的爱”。那么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在勇敢的反抗过后,子君又回归了原来的子君,每天照顾家庭,饲养油鸡和阿随,为了生计而发愁……
他对涓生的爱可以说有着盲目的成分。所以,婚后的生活不免两人都会发现对方更多的缺点,难免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当导火索点燃,两人的爱情将濒临灭亡。
五、“当爱已成往事”
子君为了爱勇敢无畏的走出了家庭,但却为了爱而彻底依附于涓生,像五千年来所有的中国妇女一样。子君走出了一种依附,却走向了另一种依附。并且这种依附使她失去了个性与自由,并且牵制了涓生的个性与自由。婚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
我们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爱情会持续多久呢?我们总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爱情也是如此,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就像植物离不开阳光、雨露。经济方面的拮据,让涓生和子君婚前那种自由的心境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幸福了短暂的时光之后,逐渐变得隔膜。当涓生失业之后,“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两人的矛盾也逐渐产生。失业后的涓生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工作,而子君每天为了一些琐事与邻居争论不休。在两个人互相的眼中,他们皆已不是原来的那般模样。
虽然两人都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经济问题致使两人在生活中再也没有时间“谈论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没有沟通的生活,没有沟通的爱情何来幸福所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是涓生对子君说的话,也是涓生对爱情的看法与希望。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说过:“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涓生与子君认识到经济问题时,爱情早已成为往事,在双方相爱的前提下,只有有经济保障的爱情才会更加的持久。
六、“再见,我爱你”
子君的结局,如同出走的娜拉。
两人相爱是因当时两人都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婚后由于子君的生活保障没有了,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涓生的身上,可涓生那点仅够自己糊口的微薄工资,子君的加人便显得力不从心,加之所养的鸡狗,他们生活危机就出现了,悲剧也因此逐步上演。在涓生失业后,虽然子君“变了颜色”,但还是愿意与涓生共同克服困难,可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无法化解,必然事与愿违。最后在生活的重压、经济的威逼下,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时,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她的结局就像鲁迅评价娜拉一样,娜拉出走是为了人格的解放与独立,“出走之后呢?要么回来,要么沦落为娼”。凭子君的性格,必然选择了前者,回到原来的那个曾经自己背叛的旧家庭。而子君临走时,郑重的把两个人共同生活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维持以后的生活。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涓生仍然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分别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下这一点点可怜的“财产”。因为爱,她变得勇敢、无畏;失去爱,她又会怎样呢?
七、“如果有来生”
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鲁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伤逝》鲁迅摆脱了童话式的结局,而是将触角伸向了婚后的生活,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了交道,探索生活的种种。“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涓生和子君正是验证了这句话。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
不容置疑,他们还是相爱的。不然子君不会选择最终的那条道路,涓生也不会这么悲伤寂寥的回忆子君。“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是开篇涓生的话,足见他的悔恨与故事的悲剧色彩。
如果有来生,不禁会想象,去设问。如果可以重来,他们又会怎样呢?
在子君和涓生以后的人们,也有许多人在重蹈着他们爱情悲剧的覆辙。例如路遥《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在高加林没去县城之前,他与巧珍在村中是很好的一对,他们当时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爱的热烈、爱的疯狂。可随着高加林入城,思想的转变使他不再满足于在乡下的生活,于是他们的爱情也随之变色、变味,最后走向灭亡。就子君来说,她没认识到,只有平等(特别是在思想上)才能让爱延续。
当今,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作者简介:丁薇。一个游走在有山有水小岛上的伪文艺青年,喜欢手工和大笑。个子小小梦想很大,用不成熟的文字记录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