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无事翻看头条问答,看到了许多问《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问题。大多问题,我既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比如,有的问题是“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要害死关羽?”“孙悟空其实在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就被打死了,真正去取经的是六耳猕猴?“”
且先说害死关羽的问题。
单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关羽情同手足、异性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席。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之下,刘备怎么会去杀关羽?不是小说中的刘备是精神分裂,就是作者罗贯中是什么精神分裂。
再看《三国志·关羽传》也明确说关羽追随先主最久,感情甚笃。好,有人会说刘备太虚伪,都是表演出来的,假的。
那再看诸葛亮呢?诸葛亮军事才能可能确实不高,至少我觉得正史比较推崇的谋士是法正,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战略家的高超眼光。隆中对策在初中课本上就有,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荆州的战略位置是十分看重的。从以后一贯的诸葛亮志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情况来看,他应该不会为了了结自己和关羽的一己司怨而以失去荆州这个通衢之地作为代价。
当然,如果有人站出来说,这些都不可信,那我也不知道什么材料才是可信的。难道那些七拐八绕的阴谋论调比时人的记载还要可靠?
再来看孙悟空是不是提前去西天了。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应该从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开始,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结束。“道昧放心猿”已经非常明确地说明,这个故事就是悟空禅心胜邪心的过程。第五十八回二猴打到西天时,有诗为证: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决,静养婴儿结圣胎。
《西游记》的艺术价值于此诗可窥一斑,在神魔变化中对现实人世进行批判,因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心猿无心,方能了悟万法皆空的道理。
其实,以上的内容也有很多人指出了,这里只是再重复一下我对这两条问题的看法。关于《西游记》还有什么各方势力的推测,佛道之间的暗中较量等等,不胜枚举。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显示为什么人们如此迷恋于超越显而易见的文本之外而甚至不惜用杜撰的阴谋论去解释文学作品呢?
从好的方面来看,我肯定这是人类求知欲在作祟。千百年后,流传下来的不过是某一位作者的只言片语。我们在明明知道当时的社会很丰富的情况下,却无缘获得更加准确的记述,这是一个遗憾。于是,我们习惯于像猜谜一样去猜这些经典背后的东西。
不过,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阴谋论会盛行。人的求知欲本身没有褒贬属性,求知的过程才有方向可寻。
这么来看,对经典内容的阴谋解释更多的是由于读书不细,抛去了一是一二是二的谦虚谨慎的态度。可能也是受当下娱乐精神的影响吧,同样再举一个有关历史的例子。
之前在某出版社的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历史小说的推荐文章,推荐的似乎是《圣殿春秋》这个系列,我没有看过。恍惚记得那篇文字的观点是,中国当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论气度恢弘、结构复杂、情节激烈并不输于西方作品,但是却充斥着各种权谋、手腕,缺少对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关注。仿佛,中国历史上真的就没有纯粹的人一样。
历史小说不是应该兼顾历史和小说两个属性吗?不是应该让人在得到艺术的美的欣赏之外,还能够有一些思考吗?讲真,看了某传,某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做人不能太善良,记住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个永恒的道理。
那个能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字里行间窥看到“吃人”两个字的狂人,我想在今天可以当下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到“玩弄人”三个字。想起了小时候伙伴们开玩笑喜欢说的一句话,“玩你不是目的,目的是玩死你”。
日子当然可以在这样的每天的玩中度过,玩的一生又怎么就一定不是丰富而多彩的一生呢?然而,让我们把目光下移,看看站在身边的及腰的孩子们,他们正处在认知的关键阶段,能受得了这样的玩吗?
作为一个老师,我不由自主地从孩子的身上考虑问题,谁知道是职业习惯还是职业病呢?我在上课的时候,时常听到学生把某荣耀或者某部影视剧中的人物拿来讨论,并且还要争出一个谁对谁错来。我听着听着就像告诉孩子们,很遗憾,你们都是错的。所以,看到了吗?
我们借以娱乐的历史剧、历史幻想,玩弄了孩子的整个童年时代。尤其是充满阴谋论的东西,同血腥的东西一样先天地具有令人发指的可怕吸引力。没错,那是一个吞噬少年人心智的黑洞。
写到这里,问题被越说越多,必须收住了。回到本文的标题“是什么让国人如此迷恋阴谋论”,似乎通篇也没有对哪个答案给出严谨的论证。然而,我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今后孩子们相信刘关张的兄弟之义,唯其为小说才如此动人,也希望今后孩子们看重的是孙悟空的智勇与坚持,而不是把他当做佛道派系斗争的棋子,还可悲地被半路丢弃。
读到这里的人若觉得混乱,请原谅我的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