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丢人啊,工作是不分贵贱的,凭自己劳动赚钱是最光荣的”
“为了生活,有什么丢人的,总比不劳而获,坑蒙拐骗强”
“我觉得这工作挺好的,不仅可以挣钱,还可以锻炼身体”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个热点话题,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一边倒,总结内容就是:“努力生存永远不丢人”,“劳动人民最光荣”,“存在即合理,没什么丢人的”。
这说明群众的价值观还是比较一致的,但评论区有一条回复很有意思。
“既然不丢人,你会让子女选择这个职业吗?”
“那大概就太辛苦了吧”,“做这个能有什么出息啊?”,“还是算了,邻居问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说”,“做这个行业不长久的”。
我在想,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问法,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呢?
我总结了网友们的逻辑,大概就是,送外卖不丢人,但也不体面。
一,跟自己利益不相关时,人们普遍宽容
我记得电影《私人订制》中,冯小刚采访葛优的对话。
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葛:是全部吗?
冯:没错,是全部。
葛:愿意啊!
冯:如果你有一千万呢?
葛:愿意。
冯:如果你有一个亿呢?
葛:别说一个亿,十个亿都行!
冯:那如果您有一辆汽车呢?
葛:别的行,就是汽车不行!
冯:十个亿,你都愿意捐,为什么车就不行呢?
葛:因为我真的有一辆车啊!
这种冷幽默式的嘲讽很有意思,它为什么好笑?因为过度真实,又足够沉重。
是否跟自己利益相关,就看最后谁为这件事情负责。讨论别人的事往往更容易一些,因为我们不用负责,不用真的去做些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口红利慢慢地在从我国消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多生孩子啊,你愿意多生吗?不愿意,因为你要负责啊。
所以,从外部视角来讨论问题,往往更容易跳出片面,全面思考。而从自身出发则不行,为什么,因为不可能跳出片面。
你肯定知道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的很辛苦,但你为什么不考虑这些,因为他们的辛苦,跟你没关系,如果真的要你去做,你就不会这么去想了。
二,都说工作无贵贱,但仍有高低之分
小时候老师问你长大想做什么,几乎一大半都是科学家,没几个孩子说我长大想收破烂儿,你要是这么回答,一定会被同学笑死。
你可能说,小孩子能懂什么?对,没错,就是因为孩子不懂,才能够把大人教的东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工作有高低之分,是社会的普遍共识。我们越不承认这一点,就说明我们越在意这一点。
我们认为的好工作就是:脑力劳动、付出少、收获多、贡献大。而不好的工作就是,体力劳动、辛苦、钱少、成长性低、贡献平平。
这其中的本质就是,我们天然地把“稀缺性”,当成衡量工作高低的尺子。门槛儿高的就是好工作,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干的,就是不好的工作。
而稀缺性的筛选机制,是一种成本最低的社会机制,它绝对公平吗?并不绝对,但对于社会而言,更合理。
三,往往带有偏见的高低,才是最低级的
当我们习惯性的认为,体力劳动者低人一等时,这恰恰说明,我们没有合理的看待别人的价值,或者说,这是一种偏见行为。而看不到别人的价值的人,往往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人往往是通过他人认识了自我,而如何对待他人意味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说,别人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镜子,镜子就如何对待你。
而且偏见有时候真的是因为无知。
我们楼下的快递员跟我关系特别好,认识4,5年了,每次来送快递,我们俩总喜欢跑到楼梯通道里抽烟。他在这个行业快10年了,说他们快递行业收件比派件更赚钱,收件小哥一单能赚三四块,而送件小哥一件也就能赚一块左右。
送件小哥的客户积累到一定数量,比如抱上一两个网店店主的大腿,就能晋升为收件小哥。
淡季一个月能赚12000+,旺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月赚不到三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送快递的。
“不是给你吹,哥们儿两套房了,一套30平,一套89平“ 。
听完不禁一句:“卧槽”,手上的香烟差点掉地上。
说实话,这种装逼一点都不让人讨厌,反而让你为他开心。而这收入,也绝对能超80%坐办公室的白领。
还不怕告诉你,我和他吃完盖浇饭,我的那瓶汽水,经常是他请的。
我觉得特别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