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不会表达,也不会构建人际关系的人。以前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别人先靠近我,我不会去表现得与别人过分亲密。甚至说,我不会构建朋友这份关系。
也许是从小受电视节目的洗脑,我很向往生死之交。生长在东北的自己,在这种好爽的环境之下,应该说,很容易做到够义气的。可是我,并不会处理一些关系,也没有想要得到的朋友关系。
大了之后才会有三观是否相和这么一说,小的时候,只有有没有肯和我玩,愿意不愿意和我玩之说。我并没有选择性,这是很多年中我自认为很悲惨的事情,但究竟因为什么我也说不好。
这种状态下,导致自己还形成了一种观点,肯跟你说心里话的,尤其是把心底的悲伤说与你听的,都是把你当了好朋友。在这种意识下,我和很多人进行过情感之间深层次的对话。
我并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定义我的。平时之间交集不多,但遇到事情需要向人倾诉的时候,就会找到我。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感知到我有安慰别人的雷达,还是感知到了我会是个很好的听众,信赖的将自己心底的秘密说与我听。
站在我的立场上,对方已经把我当朋友了,所以我也把对方当做朋友了。但往往,这种定义都是错误的。她们只有在需要我的时候,才会让我有朋友的感觉。在其他时候,就会消失。最初与几个人生成这样的关系之时,我并不能够接受这种关系的疏离。
我并不想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没什么朋友。所以每一段关系我都格外看重,也想努力的抓住,却又抓不住,就像手中的沙越握越紧,沙子流下的速度也越快。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再后来,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也就无所谓了。朋友不再苛求,顺其自然了也好。但总是改不了自己的一个毛病,总是愿意把自己分享给另外的一个人。哪怕说,在对方看来关系并不到位的时候。
彼时,我并不自知,我还不懂得这种关系叫做交浅言深。你的心事也好,你的过往也好,总归就像一场情感上的交易与买卖,对方接收了,就要定义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对方并不想把与你的关系定义得那么深。
这就造成了供求不平衡的状态。由于我的不自知,让对方畏惧了,或者说丧丧失了对我这样关系的兴趣。所以,我才会得不偿失。不管是施也好,授也好,我都不能得但自己想要的愿景。
当然,这种背后的原因,也是自己在很多年后才想明白的。今天看奇葩说关于要不要麻烦别人这一个辩题中,蔡康永提出了一个观点,是在你与对方建立的关系之中进行社交。比如说我问你你好吗,你说好这就可以你。你说不好,我有胃癌,这就给我完成了麻烦。我们是人,不能说句保重就转身离开,还是需要进行接下来的关系的输入输出的。
可是,在我们的这种关系的限制下,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应。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关系不到一定程度时,首先,对方并不关心你的状态,其次,对方不知道对你的这种状态进行怎样的合理反馈。
归根结底,还是交浅言深了。朋友这东西,除了能够感觉出来的相合气场又或者三观相谋和,还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