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有个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他们为了买一只新手表,哥哥从妈妈的钱包里面,偷偷拿了两张100元,哥哥把一张100元给了妹妹,一张自己留着买手表。
妈妈发现钱少了,她猜测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谁拿了。一次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少200块,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妈妈很担心。”
哥哥低下了头,妹妹神情有点紧张,妈妈证实了钱是两个孩子偷的。
妹妹胆小,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数着钱,妈妈笑了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200元,其实是我算错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变得坦然了,但是哥哥还没动静。
妈妈补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我们去叫警察,你们说好不好?”
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变得紧张了,趁妈妈做饭时,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看着会孩子们归还的钱,妈妈心里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大头虾,100元也根本没丢,是妈妈数错了,年纪大了这脑子坏了……”哥哥与妹妹对视着笑了,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丢过钱!
作者的结论是: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你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
这个观点看似很对,但她忽略了读这篇文章的受众群体,有兴趣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除了是这位作者的忠实粉每发必点外,很大程度上便是在面对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的父母了。
但凡处理不好孩子偷钱这个问题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一定是屡教不改的“胆儿大”的孩子。
这类孩子已经不懂自我觉醒和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多数抱着“不被揭穿,绝不投降的心态”来对待整个事情。所以,如果家人不去点明这个事情,他们会一直赖下去,死不承认……
据我对多个不同家庭个案的长期追踪,我发现那些习惯偷钱,并拒不悔改和死不承认的孩子基本存在于这样的环境:
1、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家庭里面父母只知道孩子说谎不对,发现说谎就狠消一顿。从来不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真正原因,也无法体会孩子说谎背后的真实感受。
其实孩子撒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去批评或惩罚的风险。孩子犯错的根源通常是被父母忽视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被父母野蛮对待。
比如5岁的孩子想买化妆品,父母说不行,你这么小不能用。孩子的需求被深深压抑,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便会满足自己的愿望;
10岁的孩子想买自行车,父母说不行。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孩子不明白原因,出于渴望开始动歪脑筋……
当父母发现孩子偷用大人的化妆品,或者偷钱去买东西时,父母想所当然的把这归结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随便乱花钱”,结果轻则一顿批,重则一顿打。而背后的问题还没解决,他们没想过是否可以让孩子学会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赚钱或攒钱来买,或者与孩子一起讨论下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
2、孩子无处不在的“保护伞”。孩子总是习惯性“不抓现形死不认错”的原因还可能来自于家庭的“隐形保护伞”。这个现象在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或父、母亲教育观念不统一的家庭经常出现。通常孩子犯了错后,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奶奶马上跑过来护短,结果父亲不忍搏了奶奶的面子,被迫投降,管教以失败告终;或者父亲教育孩子,母亲护着孩子,最后双方因为孩子发生争执,教育孩子最后演变成了夫妻双方的矛盾。
在一骂一护中,孩子慢慢看出了门道,只要有奶奶或妈妈在,爸爸拿我就是没办法。久而久之孩子在心里便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管教对我来说无所谓,反正有人会护着我......这导致了他们犯错的频率增加(有时侯孩子为了惩罚平时严肃管教他们的人会故意犯错,乐在旁边看一家人为他争的面红耳赤),同时他们犯错时也会更有理由坚持到底,因为他知道犯错虽然会有人批评,但是也有人坦护,最后的结果是不痛不痒。
3、孩子天生内向、敏感。对于天生内向、敏感的孩子,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真的是一件十分费力和头疼的事情。他们天生害怕矛盾和承担责任,所以在面对问题时习惯找借口和逃避该承担的责任。面对这种类型的孩子,需要一个像故事中那样的妈妈“告诉孩子弥补失误的具体办法”。
在许多时侯,家长们把控制情绪,误以为是不发脾气。其实控制情绪不是不发火,是合理的发火。通过正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你此刻的心情和想法。所以控制情绪不是不发脾气,是不用攻击人格或污蔑性的语言去打击孩子的自尊。换句话说就是话语中不用“蠢、笨、猪脑袋……”等非理性的毁灭性的语言来野蛮对待孩子,尽管有时侯非理性的语言,会让大人看起来当时很解气,但是对孩子来说确是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