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省优质课观摩活动,听了四个课型,分别是:写作课、活动课、名著导读和推进课、综合性学习课。
这些都是使一线教师头疼的课。
我想老师们头疼的根源是这些课“难选择教学目标”“难确定教学内容”“难评价测试”。
结合老师们所讲内容,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教学目标
有两位老师讲课《新闻采访》,书上关于新闻采访的内容只有一页,其中重点是拟写采访提纲。那么学生学习采访提纲要重点学习什么?
第一位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分别是:
拟写采访问题,设计采访提纲,学会做访前准备;
培养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位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
学习新闻采访技能,感受实地采访体验,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
通过对比,两个老师设定的目标都围绕“采访”展开,第一位老师聚焦“采访问题”,第二位老师聚焦“采访技能”,相对更加广泛。
应该是哪个目标呢?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难点。我认为两者都可以。只是目标不同,就会导致所讲的内容不同,语文知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
2.确定教学内容
“拟写新闻提纲”的几个要求中,最重要、最难的部分就是“采访目的”和“采访问题”。“目的”决定“问题”。
那么采访的目的有哪些?(这是不是语文知识呢?)
目的确定后,怎么拟写采访问题呢?(提问的方式就是语文知识)
针对不同目标,两位老师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分别是:
第一位老师:
拟写采访问题的原则(紧扣采访目的;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问题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提问的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追问);
拟写采访提纲。
第二位老师:
什么是采访;
如何采访(预设采访全程、搜集多方材料、有效合理采访、提问思路清晰);
拟写采访提纲;
采访问题的要求(充分准备、具体有效、紧扣目的、逻辑清楚、简洁明了)
这些教学内容在书里是没有的,那怎么来了?由老师研究而来。教学内容的深入(语文知识)需要老师研究,通过什么材料引出并呈现语文知识,也需要老师们找。
教学目标不同,情境不同,语文知识不同,学习材料不同,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这是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的原因,同时也是问题出现的原因。
3.选择评价方式
根据教学评一体化原理,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最后或作业设计里运用量表的方式呈现固然是好的,这是对一节课所学内容的整体评价,但是如果每个教学活动或者重点教学活动后加上评价,会不会更好?这样老师对学生每个环节的掌握情况就会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