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能提供些什么,这个问题最近开始有些困扰着我。
这不是第一次我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这个概念了,老早前从一些前辈那里和一些书中就见到过这样概念。若转成商业里的话,就是我到底能给别人提供什么服务或产品。当然我也是因为受“利”所驱使才开始思考这个事的。
但凡有物,便皆有价。若使这物能如一般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则可有利产生。但这利首先却不该考虑的只是商人获得的利润,商人的这个利应只是其使这物在中间流通时应得的一些报酬。于我之浅见,利首先应考虑的是此物需求者的利益,若此物对需求者真正有用,真正能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帮助,则其商品性自然就有了,商品性亦有,供需关系确定,其价自现。
现在这样物质丰富的时代,纯物质方面的供需已经越来越好,此类通为产品需求。产品供需越好,同时其他追利者也将越来越多的进入相同行业,伴随而来的则是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另外由于需求者的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人属天性如此,天生追求新颖和变化),于是在市场的调剂下,各类已有产品的竞争将越来越大,而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饱和,由于其利益分配者也越来越多,于是产品供给者就越来感觉到利润天花板。
于此产生了另外一个也是如今越来越被讨论的有意思的有价之物:服务。
我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达到别人的需求,这是现在开始想创业者都在思考的一件事。服务是直接针对人这个属性的,是直接干系到供给双方的。有实物产品的供给者与实际产品的使用者则与之不同,他们中间常常是隔了千万个人或几个国家的地域的,两者经常是完全不认识。一个有实体的商品从产出到卖到使用者手里,至少要经过:工厂制作,批发至代理商,一集代理商再分发下级代理商,最下级代理商最后到零售商,零售商再到使用者手里。所以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香水卖到中国一个偏远的城市,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同样一把中国的红茶卖到英国伦敦的某个有钱人的家里,这也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了。
但服务却就很不一样,它常常是需要供给需求者直接接触的,除非你已经把一项服务做成一个很自然和很系统化的产品,不过这时它的属性其实则更接近一个实体化产品了,只不是它的供应链不会有那么长罢了,不过若做到这样的地步后,其利的天花板又要出现了。
供给双方直接接触有个好处就是能最快的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反应,这样能使供求关系达到最快的调整。于是好的服务供给者就可以更好,有需求的需求者也可能越来越明显。另外人本身是有分享的渴望的,但当他觉得好,也觉得能满足到自己的需求,他是经常会自发的去分享给周边的人的。不过这个分享如今似乎也被服务提供商们越来越识别出,于是原来更多发自内心的真诚分享越来越有接近广告的嫌疑,而且铺天盖地的都是。
讲了这么多,我却仍然对自己到底能提供些什么仍然没有些解答,但不知这本身的解答是否就是一件解答呢?我不太知道。小子尚不专,奋进当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