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教研,老谢上语文课,上的就是语文课。
在我们这群人当中,他年龄稍长,比我大几岁,所以我们几个会叫他老谢,也会叫他新林哥。他不喜欢我们叫他老谢,但是我们也没有改口,就这么一直叫着,以至于老大都说(当然老大年龄也是老大),你们都把老谢叫老了,人家还很年轻。
老谢的语文课和他这个人面对工作是一样的,很沉稳,那种一口气上到底,让人觉得很舒服。
他跟我说,上课,气不能断。以前我似懂非懂,听完他的课,我明白了。
老谢的课设计感十足,无论是字词的学习,还是语用点的训练,亦或是核心问题的讨论,都隐藏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如果不是课后的解释,不会听课的老师可能意识不到有些教学环节是“一语双关”的。
几何设计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小到课题的朗读,识字的处理;大到语用点的训练,核心问题讨论。他的课如果老头听了,会喜欢的不得了,完全符合老头对课堂的要求,我们老头是个厉害的角。也是为什么我听课听着听着就笑了的原因。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板块化教学对不对?板块化教学没有错,但是对于老谢这样的高手,当然不会选择板块化教学了,他的课是一气呵成的,板块化教学是适合新老师的,课堂的基本范式掌握了,至少自己的课堂流程是清晰的,而语文课哪有那么简单啊。
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老谢对教材的把握很到位,很通透。他说这篇文章不过210个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推敲和研究,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了老头,老头曾经就是这么教我,可惜我没有出师。也因为他对教材的把握很到位,分析很透彻,所以他的课另一个特别:细。
他处理第一自然段用了很多教学策略,一个活脱脱的方法者,让我无比钦佩。朗读法走进文本;对比法解释“”葫芦;自由朗读提取信息;板画法清晰文本内容……说话训练语用点~(有的忘掉了)
如何把课上细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都太粗糙了。因为我们没有细致地去挖掘他。
这基本是老谢的前半节课做的事情,这本应该是一节两课时的课,老谢一课时上完了,所以留给处理核心问题大概不到半节课,这个确实有点短了……
他抓住两个问题把孩子放进文本,又抽离出文本。对了,他上的是《我要的是葫芦》。一个是这个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直接聚焦三个句子~。
(1)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语法知识】说明这是感叹句)
(2)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不但每天看,还要去看几次,早上说明特别关心葫芦的生长)
(3)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自言自语;“快长啊”。)
另外一个问题拍了几张照片,问题怎么问的没听太清楚。聚焦的是另外一句话: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语法知识】“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的意思是什么?后面用的是问号,那么,应该如何回答?(其实是不需要回答,这是“反问句”)
(2)将这句话换成“叶子上的虫不需要治”好不好?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突出了他的奇怪,强调他认为叶子和葫芦是没有关系的。)
(3)“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将感叹号换成问号可以吗?
这句话可以用感叹号,也可以用问号(反问),不需要回答,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
老谢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单独通过朗读让孩子感受,但什么反问句,感叹句都没提到,我还是很赞同的。二年级浪漫感知即可,未来还有好几年孩子们都在这几个句式️反复悠走。
最后课文两张图的对比,一个绿油油,一个枯黄,层层推进,从“叶子上的蚜虫到底要不要治?蚜虫吃的是叶子,为什么小葫芦会变黄,然后落了?”的讨论到“这个人到底犯了什么错?”指向寓言寓意的讨论。
讲到这里课基本完了。我给的意见是,这篇课文和孩子自身有什么关系?一定要和生命本身有牵连。我知道老谢一定想到了,两节课压到一节课上时间不够了。
老谢上这样一节课还有一点需要解释:我们都知道老谢是上课前20分钟才把课件做出来的。你可能觉得是拖延症,拖到最后没办法。当然也可能有,但其实两周前我就知道他要上这节课,这两周的时间里,这篇课文就一直放在脑子里,想了不知道多少回了。只是最后理出来理得比较晚。
上一节好课,亦或是写一篇好文章,做一次优质的分享,一定不是到跟前我才去准备,而是在前期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内容和自我的一个认同,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把他呈现出来只是短短一天或者一个晚上。
想明白才能上明白,才能说明白。
谢谢老谢的语文课。
(注释:老大,我现在的校长,年轻校长中的卓越者;老头,我以前的校长,老校长中大师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