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四十一)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原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 便所谓土木无骸而已。
译文:
为了不让老鼠饿死,经常留一点剩饭给他们吃;可怜飞蛾被烧死,夜里只好不点灯火。古人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相生不绝的生机,那人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此也不过和泥士树木相同罢了。
个人见解:
-1-
读到这句话,我想到的是佛家。有一句话——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而佛家的思想之一就是主张不杀生(戒杀), 这与先贤“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名谚有共同之处。不过,我想先贤的意思并不只是为老鼠留些饭菜,晚上不开灯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应该有慈悲之心、怜悯之心、做事留点余地。否则,会给我们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2-
写到此,突然想到一个故事。
恒顺禅师在佛殿打坐时,有一个小偷蹑手蹑脚走进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要举步离开时,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听见禅师说:“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声谢谢就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圣像,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谢谢!”
然后扛着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偷不久被警察抓到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来见恒顺禅师说:“他是否偷了寺庙里的东西?”
“没有呀。”恒顺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借用,因为他临走时曾经向佛祖道声谢谢。”这个小偷听到恒顺禅师为他如此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后,就跟着恒顺禅师出家,成为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初读这个故事,觉得有些荒谬,如果一个人只说一声“谢谢”,就可以拿走一袋米,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劳作?不过,仔细想想,又发现自己的想法特别的浅薄。因为佛家的哲学思想和我们普罗大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又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测佛家的思想呢?另外,也许那个小偷并不是惯犯,可能有什么难言之隐,才出此下策。由于这件事,被恒顺禅师感动而皈依佛门。当然,我这只是猜测。我想说的就是不要忙于下结论。
-3-
另外,佛家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当我们到寺院拜佛时,仔细一点的朋友会发现,一进山门,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身躯胖大的弥勒佛,坐在山门口很欢喜地迎接我们,这叫做慈悲的摄受;但是进了山门之后,在弥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来很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就是以威力的慈悲来折服我们的烦恼。
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如《禅林宝训》云:“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
所以,慈悲并不只是我们常说的“爱”式慈悲,还有“力”式慈悲。而我们往往能够理解以爱的慈悲去感染众生,而很难理解以力的慈悲来折服众生。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点。
-4-
结语:
尽管我们都只是普罗大众,我们很难做到佛家那种慈悲之心,但是只要我们常怀慈悲,对这个世界多一分怜悯,少一分仇恨和抱怨,我们的世界一定可以变成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慈悲之心可以成为生生之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