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回家探望八十高龄的双亲,父亲居然把荒弃了二十多年的水田,又翻转,重新种起了水稻来。刚回到家就看见他老人家在田里忙乎着,年事已高又重病缠身,不忍心看他劳累,我顾不上舟车劳顿,于是就下田插起禾来。
二十几年没有插过田了,看到这曾经挥汗如淋的田地,一幕幕,一件件往事便浮于脑海之中。
插田在农村那可是头等农事,俗称“栽头树”,可不是吗?粮食的多少,直接关乎肚皮饱与饿的程度,无论大人,小孩谁都不能马虎对待,那可是非常神圣的事。刚开始插田时,必须秉烛焚香,鸣放鞭炮,这叫“开秧田门”,其意义有三点:第一祭祀天地神灵,表示对先祖神农氏的尊敬,有秉报上天之意,之恩;第二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三是燃放鞭炮有驱除邪恶,灾难,虫害等之意。
插田时我父亲往往舍不得请人帮工,就只有我们兄弟四及父母,六人扛着搞完所有农活。有时也“对工”――你到我家插田一天,我帮你家插田一天,互不清算工钱,只交换劳力,其乐融融。如果夏季“双抢”农忙时节人手不够实在搞不过来,又怕担耽季节,父亲才会极不情愿的请人帮工,这要付钱的。母亲则负责后勤,备好饭菜酒水,生活搞得那是杠杠的,好似“过年”一样丰盛,席间每人还可有鸡蛋吃,意谓“讨彩头”。
我人最小,就只能蹲下去拔秧了,父亲告诉我先用傅秧苗的稻草在秧苗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其实就是脚,手背长时间浸泡于水中,防止发肿,插秧结束,称为“关秧门”。父亲会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回到家,放在墙角里,口里念念有词:“秧苗认得门,丰收由此进门”。
插田到上午十点左右时,母亲还会准备中间吃腰餐,如西瓜,绿豆粥等等,因为高强度的体力透支,人需要补充一下能量或小憩一会,这可是我等小孩最盼望的事,有好吃的还可休息一会,这等美事,谁不奇盼呢?
中国水稻的来源还要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神农氏炎帝时期,那时以打猎和采摘野果子充饥过日子,人口慢慢多了起来,打猎,采野果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得想一些其他办法,于是炎帝他从山里砍来一些树,削成能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玻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则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就从野外收集一些草籽,播种,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好,到秋天,居然有所收成,稻,黍,稷,麦,菽五谷就是这么来的,从此便有了种植。人们觉得炎帝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就尊称他为:“神农”。
稻子是野生的,直接撒在地上生长,产量不是很高,人口又不断增加,还是不能吃饱,人们就不断驯化,据春秋时代《管子,轻重甲》记载:“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到二十锺”。合计现在市值为亩产53公斤,到战国时期《汉书,食货志》李悝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折合现今为亩产63公斤。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慢慢地由野生的演化成适合载种的人工稻,从亩产五十多公斤的低级普通稻,改良到比较高的杂交稻,再到现在的袁隆平院士发明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现已超过了1000公斤的可喜局面。
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一直占据世界的领先地位,杂交水稻的发明更是将其他国家远远的甩出几条大街那么远。并把技术推广到世界的各个旮旯里,解决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粮荒问题。
原来我手里捏着的一颗颗小小的秧苗居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不由得想起了五代布袋和尚的一首关于插田的诗
手把青苗插野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颗清净方为稻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时,父亲叫了我一声,强伢子,你也累了,咱们回家休息去,于是我和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稻田,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