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分,我们说了这部小说的科学理念,基于这种理念,品钦在小说里构建了一个复杂性系统。那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它的文体风格,为什么说《万有引力之虹》是一个跨学科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呢?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作家 C.P.斯诺曾经写过一本叫《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书,里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位对热力学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的科学家同样糟糕”。在品钦看来,正是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灾难。《万有引力之虹》联结了这两种断裂的文化,寻求着人类心与脑的重新联结,是一部名符其实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从知识门类上看,它从文学、电影、音乐、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到数学、物理学、化学、控制论、弹道学、军事学、占星术、《易经》,无所不包;从文体上看,它戏仿《圣经》以及历史、间谍、侦探等类型小说,从科技说明文,到福音布道,从滑稽喜剧,低俗文艺,到好莱坞电影、动画片、摇滚民谣,无所不有。它使用非线性、去中心化的结构讲述,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光过场人物就有400多个,要讲清楚它的剧情简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它充满了长句、精确的细节和陌生化的专有名词,却从不老老实实交代剧情,极大地挑战着读者的耐心和智力,也带来奇异的美感。
在这本书里,品钦使用了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非洲土著语,以及方程式等各种人文与科学语言。在这部小说中,一方面“大人物们”煞有介事地讨论政治、科学、艺术与死亡,自以为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和文明进程,而“小人物们”却在狂欢,让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构成了一部但丁所说的“神圣的喜剧”。
比如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斯洛索普去捞掉进马桶的口琴,结果钻入了一个污秽不堪的地下世界,在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只有一个,就像圣经里的诺亚方舟。品钦总是喜欢把神圣和污秽结合在一起,打造出讽刺性的狂欢场景,也有人称品钦这种文体是“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但事实上,它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边界,比现实主义更大气,也更自由。
总结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相当于从四个角度进入这座迷宫,了解了它的故事脉络、隐喻系统、科学背景和文体风格。
首先,我们说到了这本书是一部另类的二战史,它围绕火箭之谜展开,所有人物都在追寻着火箭之谜,而谜底却是不确定的一团迷雾。它的叙事者是二战中无辜死去的人们的幽灵,是上帝的“弃民”,它们讲述的是正史永远不屑一顾的人与物。而在品钦看来,所有这些微小之物之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意义。
然后我们说到了这部小说充满了对称的人物形象和象征隐喻,但这些隐喻又不是二元对立的,这让这本书成为一座复杂的隐喻迷宫。接着,我们说到它的科学背景,它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形成了混沌中的秩序和秩序中的混沌,它的特征是测不准,不确定。
最后,我们说到了品钦认为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战争、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灾难,所以他在文学上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把这本书写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百科全书式文本,并且用这种狂欢的文体颠覆了单一的权力话语对个体的压制。
可以说,品钦认识到由于人类两种文化的断裂,科学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人类历史的灾难,他运用了自己物理学和文学的双重背景,基于庞杂的知识体系,创造出这样一部开放性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它涵盖了人类的各种知识,杂糅了各种风格与文体,每一条分叉的小径上都充满了闪闪发光的鹅卵石,纹路复杂,仿佛有着无限的意义。每一次阅读它,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西方文学中,麦尔维尔的《白鲸》、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属于这类作品。
说到底,现实是复杂的,小说也是。《万有引力之虹》的情节不可简化,隐喻不可简化,意义不可简化,也无法穷尽。它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破解,去想象,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意义。如果你有兴趣,也亲自去品钦创造的奇异世界里挑战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