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终于有人讨论写作问题了,令人欣喜。讨论怎么能少了我呢?只是我一开口就长篇大论,实在不适合在群里发布,就以文章的方式表达吧。各位暂且看着,有不同意见,可以接着聊。
先说海马的问题,他问这个群是什么定位。
这个问题只能从我自身的感受说起,也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群源自网络,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年龄阅历不尽相同,为了同一个爱好走到一起。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提供了三个功用:监督,读者与交流。
所谓监督,是指监督参与者每天写一定数量的文字。我始终认为,写作不仅是创作艺术,同时也是个体力活,没有一定的写作数量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来的。技术法门也需要在不断的写作中应用才能熟练。很多前辈说,写作无窍门,无非是多读多写。其中“多写”,从每天坚持写一定数量的文字开始很棒。《三十天写小说》就推荐了这种方法,书中提到“致力于数量而非质量的写作有时候反倒能够两者兼得”。跟自己制定期限,强迫自己书写达到明确字数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书中鼓励想写作的人跟自己定契约,写不完指定数量文字就把钱捐出去。这与我们完不成作业发红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群把大家凑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有种认同感,增加写下去的动力。每天看到大家不断的在群里发作业,就是在提醒你,写下去,不能偷懒,是不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实践,我觉得效果很好。
所谓读者。一个人写作,没有读者,终究是件不舒服的事。没有读者,容易放低要求,文字质量很难提高。现在好了,每天发的作业,终究有人会看的,即使没有评论,也许只是打开看几个字就弃掉,但阅读次数却记录下来,对于我这就是一种鞭策——认真写,不然人家会笑话你的。没有读者,选材立意会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喃喃自语,自说自话。视角的局限性限制了思想性,文章很难称好。有了读者,就要迫使我们重视这些问题,强迫自己从自身扩展开来,用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在选材上,也注意读者的感受,不是说完全迎合读者,失去自我,而是不能把流水账,完全没有可读性的东西发布出去,对读者没有价值就不好了。
所谓交流
虽然群里直接交流不多,但各自的文字本身也是交流。你会看到别人都在写什么,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如果好,好在哪里,该去怎么吸收;如果不好,缺点又在哪里,该怎么避免。这样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有天有人还提出,以三个不关联的词为题命题写作,也是很好的尝试。只是鉴于自身的差距,还不适合当前的自己,所以没参加。假以时日,大家都练到一定水平,同写相同命题,拿来切磋,来个华山论剑,也是有趣的很。最后,在这里我开始用文章参与讨论,是对别人表达,也是对自己思考。文字写出来,参与了讨论,练了文笔,锻炼了思维,思想火花得以记录,实在是一举多得。
海马第二个问题:加入群后有什么进步
我是个初试水者。写作的时间只能用日来计算。我的收获(不敢说进步)还是蛮多的。
一、写作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为有了读者,写作的要求不一样了,不像是写日记那样随随便便,连个通顺都可以不讲。也不能太过于自我(好吧,虽然依然自我的过分,没办法这是过程中的必然)开始考虑写的东西的质量,至少得文笔通顺,有点意思,对于别人来说得有点启发吧。这些问题在脑子里一过,写作态度一下子就认真起来。随随便便是做不好事情的,唯有认真起来,才会有收获。
二、对写作的认识更明确了。
因为投稿被拒,妻子对我的文字的不懈,迫使我对写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包括为什么写作,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去修炼,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方面留待日后查看(现在的想法不代表将来,也未必正确,记录下来以后可以反思)。另一方面写出来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梳理,使得思路更加清晰明白。再者这些文字也是一种自我介绍,像是敞开心扉,呼唤有志同道合的与朋友交流。
三、写作习惯得以养成
每天几百字,看着挺简单,写起来还是很费思量的。每次写完都要不断的修改,实际上发布字数仅仅是冰山一角。这种过程开始我是不适应的,但似乎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点,字数越写越多,信心也越来越足。关键是这种每天都有个心事挂挂着,不完成不罢休的习惯已然养成。如果能持之以恒,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至于小薇的问题,由于篇幅和精力所限,还是留作他日再聊。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像评点大家文字一样,品评下你的文字。很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