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产品的功能都要讲究实际的使用场景,抛开场景做功能就是耍流氓,功能做的再好,如果没有适用的场景,这个产品就只能叫艺术品!艺术品!艺术品!废话有点多,接上篇。
前篇中提到的8个职业角色具体做哪些事情和对应的场景,HIS能提供哪些方便呢?本篇掰扯掰扯。
PS:独立于HIS以外的功能或系统并不属于本篇范畴,因为实际工作中很可能同时使用多套系统或功能,比如医生使用HIS系统功能时还会用到院感、合理用药等工具软件,我就不讲啦,我也讲不清楚,嘿嘿。
-
挂号收费员
前4项业务操作,就不用解释说明啦,大型医院挂号收费时的现场都是这个样子滴: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排队效率,最早的办法就是降低人均占用时间,所以功能的设计思路就是尽可能的支持快捷键,全键盘操作无需切换到鼠标点点点,而挂号时也不需要完全正确的填写患者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就诊时医生更正即可,只要钱收对了、发票打出来了就OK。
虽然有的医院配有自助挂号机,但并未改变大多数患者人工挂号的习惯,一方面是年龄大的用户难上手,然而这类人群却是到医院消费的主力,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导医辅助,不少病人挂错科室又要排队退号再重新挂号,反而浪费时间,而人工挂号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两个问题。现在到医院挂号看病,几乎都会要求实名制就诊(当然不刷身份证也是可以的看病的),这样不但能节约挂号收费员的输入时间,也使得HIS能够将同一患者多次就诊记录串联起来,方便医生看病,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黄牛的操作空间。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医院开放了在线预约挂号的入口,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可惜这对孤寡老年人来说并非好事,因为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竞争不过会使用在线预约挂号的用户,所以一些比较好的医院会有专门的绿色通道,为上了年纪的病患提供优先就诊的渠道,虽然这样的特殊人群正在逐渐缩小,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可以体现出医院管理者的格局,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的进步也可能有副作用,甚至可能加剧一些人群的痛苦,而从管理上介入一些措施,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相对前4项业务,后2项业务就要轻松多啦。日终结账对账,一般在收费员交接班下班时进行,主要就是清点钞票、支票和刷卡金额与系统记账金额是否分毫不差,通常由于现金零钱找不开,会有几毛钱的出入,如果有大的差额,则要从实物发票和系统明细记录中对比查找,想办法联系患者,退钱或者通知其补缴,不然就只有自己贴钱啦。管理发票一般由收费员自行到财务科领取纸质发票(门诊发票一般是三联,收费员一联,医生或药房一联,患者一联),每次领取的发票数量和号段是登记在册的,由于每一笔交易都会使用到发票,为了让业务明细匹配到对应的发票上,收费员领票后需要将号段录入系统,保证发票的实际使用可以从业务生成的明细中进行查询。
-
临床医生
咋一看上图中的的对比,临床医生在门诊和住院进行的业务好像完全不一样,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核心的三件事:问诊、开单(处方和医技单)、做记录(门诊或住院电子病历)。
门诊
门急诊医生日常工作场景:医生坐在诊室中为病人挨个进行问诊、开单和做记录,排队区环境嘈杂,除非有隐私因素,医生不能关门,繁忙的时候,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专科医生下班前1小时可能停止挂号。
大多数医院挂号有效期为24小时(我见过最长的有72小时,HIS中挂号有效期可配置,从挂号缴费的时间开始计时),挂号有效期内找同一个医生看病是无需重复挂号的,当然也会有比较傲娇的医生会叫你去重新挂号(情况少见,毕竟挂号费有一定比例是医生的劳动收入)。如果初次就诊时医生无法确诊,需要病人做检验检查,而正好当天就能拿到检验检查报告,病人拿到检验检查报告后还可以免费复诊,但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排队要求,复诊是否需要重新排队可根据医院管理要求进行配置。比较极端的是,有一些大型的检查要提前一两周预约(人多设备少),复杂一点的检查报告通常几小时内出不来报告,不存在当天复诊的可能。
为防止病人看过病后又跑去退号逃费,传统的做法是将挂号的发票其中一联收下,病人如果拿不回医生那一联发票,收费员不会为其退费,但实际情况下由于患者多情况复杂,医生很容易忘记收发票,如果有个工具帮助医生把看过病的病人自动打上标记,又可以回退标记操作,就完美啦。
门诊的电子病历格式固定,标准统一,结构简单,通常包含三大块数据:主观描述或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其中症状和诊断需要进行结构化处理,为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提供便利,而治疗方案几乎是纯文本,结构化难度较大(并非不能实现,因使用和学习成本很高,一般医院用不起来,后面会讲到),使用带参数的模板文本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书写效率。
一次门诊挂号可能会有多次就诊记录(比如挂号有效期内的复诊),而每次就诊记录就是一份门诊电子病历。门诊电子病历在数据结构上包含了处方、医技单和门诊手术治疗记录,但我在用例上将其拆分开,因为从医生的认知和使用出发,路径更短,而且各自功能上相对独立,没有揉在一起的必要,解耦后也可降低开发难度。进入电子病历才能开处方虽说从结构上更严谨,而当一天面对几百个病人时,医生会从接诊列表中直接找到病人进行开单操作,如果每次都要进入电子病历详情页才能新增处方或医技单可是要炸毛的。
住院
住院医生日常工作场景:每天早上病房里总是有一堆医生准时组队拿着病历板到住院病房中转悠(专业称呼:查房,详情可百度‘住院查房’)。他们当中有资历老道的科主任,也有没行医执照的规培生和实习生,还有拿到执照但不那么老道的愣头青,你会看到询问每个床位上的病人病情的总是同一个人(老师级医生带新手),还时不时的问询护士MM一些专业问题,然后拿笔写写东西,其他人跟着写写写,然后几个医生一起聊聊天、点点头,然后再写写东西,然后下一个...查房完毕后回到办公室,还会开一个小会,各自汇报总结,然后回到自己的电脑面前码字。
医生组队查房的时候,将病人情况、医嘱等记在病历板上(有豪的医院会配备平板电脑或PDA),回到办公室后补录到HIS中,这里补录的主要是医嘱和电子病历。
医嘱按执行周期可分为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其内容格式一模一样,区别在于,临时医嘱仅执行一次,而长期医嘱会按周期自动循环执行。按医嘱内容可分为药品医嘱、治疗或检验检查医嘱和文字医嘱,药品医嘱与门诊处方类似,药品数据来源于药房库存,治疗和检验检查医嘱类似门诊的医技单,数据来源于医院的费用目录,文字医嘱就是纯文本,通常有可配置的文字模板。
电子病历其实就是数字化的手写病历,与普通病历一样,只不过使用IT技术将其文本内容进行了结构化处理,提高书写效率,医生可自行配置电子病历书写模板,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调用合适的模板,在模板中进行修改可以大幅缩短书写时间,同时也可以帮助提高书写质量。模板中定义了病历的内容框架和书写逻辑,帮助医生避免漏写或错写,比如病人性别为男,电子病历中不会出现只有妇科疾病才用到的词汇,病历内容根据病人的诊断,提示相关的关键字和语句,帮助医生回忆治疗过程。在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住院电子病历其实包含了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病历类型格式完全不同,特别是各种专科病历,不同的医院要求和标准各有差异,而通过自定义模板文档,可以避免因差异化需求导致无尽的开发工作量。
医嘱查房记录、会诊记录严格来说都属于住院电子病历的内容,但在图中和电子病历平级列出来的用意与门诊的开处方和病历一样,从功能上将其入口扁平化,缩短路径,提高效率。
电子病历成也模板,败也模板。从使用的角度,电子病历的书写质量极度依赖模板的质量(电子病历质量分为甲、乙、丙级,甲级最好,丙级最差,质量评分标准请参考《卫生部病历质量评价标准》),而好的模板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维护模板的医生的书写水平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如果没有重视电子病历模板的维护,医生使用低质量模板书写病历,反而会降低书写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带坏萌新医生,贻害无穷;其次,由于模板内容足够丰富,医生写病历犹如程序员写代码,复制粘贴,修改修改参数和语句,一份病历即可轻松出炉,但如果在管理上没有配套的质量管理措施,会导致大量虚假抄袭甚至一模一样的病历泛滥。国情下医生的工作量超负荷,而书写病历通常是最占用时间的工作内容之一,而电子病历比手写病历更容易批量复制造假,医生很有可能敷衍了事,虽然使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医院通常也会配套病历质控模块,可根据相似度和病历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评分,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用机器算法区分出高质量和低质量病历的区别,我参与过电子病历实施的医院,医生因为病历书写问题导致奖金被扣的情况属于常态现象,罚金从几十到几千的都有,甚至可以说如果一家医院的住院医生从来没有因为病历质量扣过钱,那病历质量管理一定有问题。所以再此印证一个现实,技术真的是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措施管控风险,也可能加速倒退。顺带提一个基础知识,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是有门槛的,国家有清晰明确的评级标准,国内能达到7级水准的产品不多,有兴趣的同学额可以参考《电子病历评级标准》
好啦,由于篇幅较大,场景用例会分成多篇进行讲述。文中描述的各种场景均为本人亲历,并不代表所有,本人经验阅历有限,描述的情况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每家医院所属的环境和管理水平各有不同,个性化需求和问题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有疏漏,还请小伙伴们理性对待,欢迎指正参与讨论。